吾闻两臂重于天下不可废,知之不必子华子。
愚民气焚胸,一忿敢趋死。
以死视四肢,截臂如去指。
呜呼巴陵之民何以有此风,疾痛利害人所同。
甘心一臂捐粪壤,终身废卧闾阎中。
前年截臂渠得理,今年截臂吾亦尔。
村南截臂杀平人,村北炰咻还比拟。
虺虺民,虺虺民,用心若此非吾人。
有冤自可次第诉,毒人何必残其身。
闻者莫惊喧,此弊吾能言。
其初姑息吏,不与杜其源。
嗟哉恶俗伤仁厚,明明有冤宜勿受。
一奸不济百奸消,共致和平俾在宥。
吾闻两臂重于天下不可废,知之不必子华子。
愚民气焚胸,一忿敢趋死。
以死视四肢,截臂如去指。
呜呼巴陵之民何以有此风,疾痛利害人所同。
甘心一臂捐粪壤,终身废卧闾阎中。
前年截臂渠得理,今年截臂吾亦尔。
村南截臂杀平人,村北炰咻还比拟。
虺虺民,虺虺民,用心若此非吾人。
有冤自可次第诉,毒人何必残其身。
闻者莫惊喧,此弊吾能言。
其初姑息吏,不与杜其源。
嗟哉恶俗伤仁厚,明明有冤宜勿受。
一奸不济百奸消,共致和平俾在宥。
这首诗名为《截臼行》,出自北宋时期的诗人孙发之手。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充满了强烈社会批判和深切同情心的作品,诗人通过对一种残酷现象的描写,抒发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于不公正义的愤慨。
首先,"吾闻两臂重于天下不可废,知之不必子华子。" 这两句表明诗人听闻了一种极端的情况,即有人因为某些原因被迫截去手臂,而这种行为对生命的破坏是巨大的。这里"子华子"可能是指古代圣贤,其智慧和教诲在这里已经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
接着,"愚民气焚胸,一忿敢趋死。以死视四肢,截臂如去指。" 描述了民众因为某种原因而激烈反抗到愿意牺牲生命的地步,他们将自己的四肢看作可以随时抛弃的部分,犹如割舍手指一样轻率。这不仅反映出民众的绝望,也体现了他们对抗命运的勇气。
"呜呼巴陵之民何以有此风,疾痛利害人所同。甘心一臂捐粪壤,终身废卧闾阎中。前年截臼渠得理,今年截臼吾亦尔。村南截臼杀平人,村北炰咻还比拟。" 这几句诗则是对这种现象的深切哀叹和强烈谴责。巴陵之民为何会产生如此残酷的风气?这种疾病般的痛苦和利害,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是一种共同的遭遇。而甘愿牺牲一臂,终身残废的悲剧在这里被反复提及,显示了问题的严重性。
"虺虺民,虺虺民,用心若此非吾人。有冤自可次第诉,毒人何必残其身。闻者莫惊喧,此弊吾能言。" 这里诗人对民众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也在谴责那些施加这种痛苦于人的不公行为。诗中提到"虺虺民",可能是形容民众的无助与悲惨,而"有冤自可次第诉"则暗示着这些不幸的遭遇并非偶然,而是可以通过正义之声来揭露和解决的。
最后,"其初姑息吏,不与杜其源。嗟哉恶俗伤仁厚,明明有冤宜勿受。一奸不济百奸消,共致和平俾在宥。" 诗人呼吁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非仅仅姑息之,不去触动其根源。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社会根深蒂固的恶习和不公行为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期待通过揭露真相,消除这些不良风气,最终实现社会的和平与安宁。
总体来看,这首诗是诗人对当时某种社会现象的强烈批判,同时也是一种对于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它通过对残酷事实的描述,揭示了社会问题的严峻性,并呼吁着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不公和痛苦,以达致一个更为理想的社会状态。
昔在虚皇府,被谪下人间。
笑骑白鹤,醉吹铁笛落星湾。
十二玉楼无梦,三十六天夜静,花雨洒琅玕。
瑶台归未得,忍听洞中猿。也休休,无情绪,炼金丹。
从来天上,神仙宫府更严难。
翻忆三千神女,齐唱霓裳一曲,月里舞青鸾。
此恨凭谁诉,云满武夷山。
山明水秀,尽属诗人道。
应是五陵儿,见衰翁、孤吟绝倒。
一觞一咏,潇洒寄高闲,松月下,竹风间,试想为襟抱。
玉关遥指,万里天衢杳。
笔阵扫秋风,泻珠玑、琅琅皎皎。
卧龙智略,三诏佐升平,烟塞事,玉堂心,频把菱花照。
暮雪止复落,暗积如避人。
平明视庭中,物物各已新。
草木一变妍,枯槁忘其真。
随风来无迹,高下得以均。
采薇歌卒章,霏霏沾车轮。
今岂无是作,劳苦不足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