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眼县门柳,萦心家圃梅。
懒为彭泽住,羞见督邮来。
藉有汤行聘,要无石作媒。
吾非痴谢令,自去不须推。
刺眼县门柳,萦心家圃梅。
懒为彭泽住,羞见督邮来。
藉有汤行聘,要无石作媒。
吾非痴谢令,自去不须推。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丰所作的《寄衡阳尉徐智伯(其二)》。诗中,诗人以县门前的柳树和自家园中的梅花为引子,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刺眼县门柳"暗示了对官场繁杂事务的反感,而"萦心家圃梅"则寄托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
"懒为彭泽住"暗指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在彭泽县任职,"羞见督邮来"表达了对官场小吏的厌恶,督邮象征着官场的压迫和束缚。诗人提到"藉有汤行聘",意指即使有人邀请,也无意出仕;"要无石作媒"进一步强调自己不会被权势拉拢。
最后两句"吾非痴谢令,自去不须推",诗人明确表示自己并非像痴傻的县令陶渊明那样被动离开,而是主动选择离开官场,去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无需他人劝说或逼迫。
整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直接的表白,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的疏离和对隐逸生活的坚定决心。
昔有隐君子,中年洛阳居。
击壤歌太平,洛人为结庐。
名曰安乐窝,花间行小车。
昔有贤宰相,退休寓洛都。
心乎爱此老,卜邻同里闾。
买园广其宅,至今传画图。
贤宰富彦国,隐君邵尧夫。
走也非隐君,贤宰今不无。
草草白云庵,隙地日自锄。
欲筑三两亭,冠盖延朋徒。
劝君可绿蚁,揣己无青蚨。
解剑肯指廪,芳名宜大书。
癖习嗜幽讨,刚气负殊禀。
寂寥荒山中,十载赋招隐。
偶逢梅尉孙,漠事一暗省。
斯人纵非仙,英概故不泯。
是日秋□霁,村坞足清景。
叶脱高木疏,云净远岑逞。
田家竟收穫,岂复有遗秉。
芳萸摘并空,戍卒亦太甚。
怀古兼叹今,野老仅能茗。
此心谁当知,应有月中影。
太白配苏黄,如松柏与竹。
不受春风恩,劲气尚可掬。
诗名乃其馀,受命天地独。
间生五百年,相望若信宿。
予老栖圣门,措辞愧言卜。
一览紫极题,三作白圭复。
群仙悯世顽,死生反乎覆。
曷日从之游,神交道心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