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骨真如削,耕畴已尽捐。
终随万形弊,何用百忧煎。
常肯事如意,恐无诗可传。
屈伸判成败,吾亦听之天。
病骨真如削,耕畴已尽捐。
终随万形弊,何用百忧煎。
常肯事如意,恐无诗可传。
屈伸判成败,吾亦听之天。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困顿中的心境与哲思,语言质朴而意蕴深长。"病骨真如削"二句,以切身之痛写出诗人的身体衰弱和生活的艰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耕耘田地、抚养家园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又转化为一种悲观的心态,觉得即使有百般忧虑,也是无济于事的。
"终随万形弊"一句,则表达了一种宿命论的思想,把个人生命的成败看作是与宇宙万物同在的自然过程。这种豁然开朗的心态,显示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超脱和解脱。
"常肯事如意,恐无诗可传"二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生活美好愿望不能实现的哀伤,以及他作为诗人的存在价值——即使没有好的生活状态,也希望能留下自己的诗歌。这种对诗歌的执着和渴望,是诗人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两句"屈伸判成败,吾亦听之天"则是诗人对于命运的完全臣服。他认为个人成败得失,都应顺从自然和天命的安排,这种态度体现了古代士人对天道的崇敬与顺应。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自述,展现了一个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既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也有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既有对个人力量的渺小感慨,也有对于天命的认同与顺应。这正是古代文人在乱世中的常态,既有悲观的一面,也有超脱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