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十一日三登峰顶》
《十一日三登峰顶》全文
明 / 释函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何时何地独支藤,三上峰头尚有僧。

风起烟销江练碧,云寒霜重石床冰。

平原返犊笛声远,古木留人月色增。

万载清秋应共此,柴门深锁佛前灯。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十一日三次攀登山峰的壮丽景象与内心感受。首句“何时何地独支藤”以简练之笔勾勒出僧人独自攀登山峰的孤独身影,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接着“三上峰头尚有僧”则透露出僧人对山峰的执着与热爱,三次登顶,不言而喻地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

“风起烟销江练碧,云寒霜重石床冰”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通过“风起”与“烟销”,“江练碧”与“云寒霜重”的景象,展现出山中天气的多变与壮美。江面如练,碧波荡漾,与云雾缭绕、霜重石冷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界的雄浑与静谧,也映射出僧人心境的宁静与深邃。

“平原返犊笛声远,古木留人月色增”描绘了山下平原的宁静与远处传来的笛声,以及古木环绕下的月色增添的神秘感。笛声悠扬,月色朦胧,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意境,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最后,“万载清秋应共此,柴门深锁佛前灯”表达了诗人对永恒与不变的向往。无论时间如何流逝,季节如何更迭,心中的那份宁静与对佛理的追求,如同深锁在柴门后的灯光,恒久不变。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心灵深处信仰与追求的深刻表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对信仰的独特感悟,是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佳作。

作者介绍

释函是
朝代:明

函是(一六〇八——一六八六),字丽中,别字天然,号丹霞老人。本姓曾,名起莘。番禺人。年十七补诸生,与里人梁朝钟、黎遂球、罗宾王、陈学佺辈,并以高才纵谈时事,举明思宗崇祯六年(一六三三)乡试第二。会试不第,谒僧道独于庐山,祝发于归宗寺。既返广州,主法诃林。明亡,徙番禺雷峰,创建海云寺,举家事佛。孤臣节士,皈依者众。历主福州长庆、庐山归宗,及海幢、华首、丹霞、介庵诸刹,晚年主法雷峰。著有《瞎堂诗集》等。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猜你喜欢

过秭归

晚日寒天过秭归,江山点点上愁眉。

况经宋玉悲秋处,不独秋悲冬亦悲。

(0)

次韵李怀安赠何宪五绝·其二

伊洛横渠造道深,谁传衣钵见贞心。

儒宗赖有金华子,后学宁忧不嗣音。

(0)

万年赠乡僧贲老·其二

学通儒释浩无边,江浙声名二十年。

见说胸中有论语,欲从师向此参禅。

(0)

谈命

岑寂契心赏,栖迟幸身闲。

却扫味道腴,未厌藜藿悭。

久绝子公书,羞访季主关。

肯为空际尘,起此胸中山。

历翁推始生,邂逅杯酒间。

自今半运中,且作尺蠖跧。

萧萧两鬓发,已白不复斑。

功名日以疏,落落难强颜。

譬如坐稳人,正苦步作艰。

夸毗付馀子,彼哉谢追攀。

(0)

观音真赞·其二

静处藏身,动中跳出。全起灭心,为自在力。

耳闻不知,眼见不识。天下人称,圆通第一。

(0)

送广州达珠二化士·其四

木球转处横身去,按住球时须款步。

定场戏罢急翻身,莫来拦我球门路。

五州管内人再来,无球可放莫生猜。

朝来打鼓普请看,未见当年人斫牌。

广南人自有佛性,试携此语辨邪正。

岩岩象骨摩苍穹,凛凛四面生清风。

(0)
诗词分类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诗人
释道潜 张天赋 黎遂球 朱祖谋 吕陶 王邦畿 王立道 曹于汴 郑学醇 游朴 黄淮 方一夔 罗亨信 吴当 苏过 黄庚 蓝仁 李龏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