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通儒释浩无边,江浙声名二十年。
见说胸中有论语,欲从师向此参禅。
学通儒释浩无边,江浙声名二十年。
见说胸中有论语,欲从师向此参禅。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儒者,其学问之深广仿佛通晓儒释之道,且在江浙地区享有盛名已有二十年之久。诗人通过“学通儒释浩无边”一句,赞颂了这位学者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广泛的知识领域。接着,“江浙声名二十年”则点明了其名声的流传范围与时间跨度。
后两句“见说胸中有论语,欲从师向此参禅”,进一步揭示了这位学者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论语》,还对佛教禅宗有所涉猎,表达了他渴望深入学习、探索的精神。这里的“欲从师”暗示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谦逊的态度,愿意以师徒关系的形式继续深化自己的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学者在儒释两大学术体系中的深厚造诣和不断追求知识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这位学者的高度敬仰之情。
长沙大虫,声威甚重。独眠空林,百兽震恐。
寂子儿戏,见不知畏。引手捋须,几缺其耳。
大空小空,是虎是你。如备与觉,可撩其尾。
嗟今衲子,眼如裴旻。但见其彪,安识虎真。
我拜公像,非存非没。百尺竿头,行尘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