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隐君子,中年洛阳居。
击壤歌太平,洛人为结庐。
名曰安乐窝,花间行小车。
昔有贤宰相,退休寓洛都。
心乎爱此老,卜邻同里闾。
买园广其宅,至今传画图。
贤宰富彦国,隐君邵尧夫。
走也非隐君,贤宰今不无。
草草白云庵,隙地日自锄。
欲筑三两亭,冠盖延朋徒。
劝君可绿蚁,揣己无青蚨。
解剑肯指廪,芳名宜大书。
昔有隐君子,中年洛阳居。
击壤歌太平,洛人为结庐。
名曰安乐窝,花间行小车。
昔有贤宰相,退休寓洛都。
心乎爱此老,卜邻同里闾。
买园广其宅,至今传画图。
贤宰富彦国,隐君邵尧夫。
走也非隐君,贤宰今不无。
草草白云庵,隙地日自锄。
欲筑三两亭,冠盖延朋徒。
劝君可绿蚁,揣己无青蚨。
解剑肯指廪,芳名宜大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君子和一位贤宰相的生活故事,两者都曾居住在洛阳。诗中描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以及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昔有隐君子,中年洛阳居。击壤歌太平,洛人为结庐。名曰安乐窝,花间行小车。" 这几句表明隐君子在中年时定居洛阳,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平和生活,人们因此而称赞他建立了一处安乐之所,他甚至能在花丛中驾驶小车,享受着简单的快乐。
接下来,"昔有贤宰相,退休寓洛都。心乎爱此老,卜邻同里闾。" 描述一位贤明的宰相在退休后选择了洛阳作为自己的安居之地,人们对这位年长者的敬爱之情,以及他们愿意与他做邻居,都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尊重。
随后的几句,"买园广其宅,至今传画图。贤宰富彦国,隐君邵尧夫。走也非隐君,贤宰今不无。" 说明这位贤宰相购置了宽敞的园宅,并且这种美好的生活场景流传至今,甚至被绘制成画图。这两位人物都拥有各自的美名,而现在虽然隐君子不在,但那位贤宰相的生活哲学依然值得人们学习。
最后几句,"草草白云庵,隙地日自锄。欲筑三两亭,冠盖延朋徒。劝君可绿蚁,揣己无青蚨。解剑肯指廪,芳名宜大书。" 描述诗人自己居住在一处草木葱茏的白云庵中,每天亲自动手锄地,想要建造几座亭子,希望朋友们都能来此聚集。诗人劝勉读者要像小蚁般勤劳积极,不要像青蛙那样懒惰。最后一句则是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扬和记载。
这首诗通过对两位生活理想人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宁静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向往,以及对于勤劳与贤明品格的推崇。
莫遣离愁相绊萦,九州之外尽愁城。
酒频挹注幽尤浣,诗苦冥搜太瘦生。
漠漠草茵习蛱蝶,深深柳幄韵鹂鹒。
客怀未与成匆遽,三沐三熏慰此情。
世间何事能感人,诗人题咏为多情。
我亦执笔书长吟,诗吟未竟情已盈。
古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似祗今握手见肺肝,开口无毁誉。
古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何似祗今对床谈子虚,醉歌咍台笑庐胡。
昨宵春月如昼明,与君聊诗到三更。
今宵夜雨如盆倾,与君齁齁直到街鼓鸣。
醒来莫问阴与晴,但听檐溜飞泉声。
明朝又作穿云行,巾纱杖竹鞵芒轻。
遇酒酌彼兕觥,逢花赏其芳馨。
见贤者如接芝兰,对俗子譬之蚊虻。
勿与物忤竞,勿为事绊萦。
陶然乐吾真,是谓羲皇人,是谓葛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