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云阳路,重城枕浊流。
网车栖水鹤,翁仲立沙鸥。
地狭江潮怒,厓倾马迹留。
此行罹世难,归计任沧洲。
十里云阳路,重城枕浊流。
网车栖水鹤,翁仲立沙鸥。
地狭江潮怒,厓倾马迹留。
此行罹世难,归计任沧洲。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云阳路上,沿途所见的自然景象与人文遗迹,以及对世事的感慨。首联“十里云阳路,重城枕浊流”以开阔的视角展开,十里长的云阳路旁,是两座城市依偎在浑浊的河流边,营造出一种壮阔而略带苍凉的氛围。颔联“网车栖水鹤,翁仲立沙鸥”则细腻地描绘了路边的生动场景,网车停歇之处,水鹤栖息,翁仲(古代的一种石像)矗立,沙鸥飞翔,动静结合,展现了自然与历史的和谐共存。
颈联“地狭江潮怒,厓倾马迹留”转而描写江面的汹涌和山崖的倾斜,马蹄印留在其中,既表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也暗示了历史的痕迹。尾联“此行罹世难,归计任沧洲”表达了诗人面对世事艰难的无奈与淡然,决定将归隐于宁静的沧洲,寻求心灵的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体现了明末清初文人特有的忧国忧民情怀和超脱世俗的追求。
腊月正月早惊春,众花未发梅花新。
可怜芬芳临玉台,朝攀晚折还复开。
长安少年多轻薄,两两共唱梅花落。
满酌金卮催玉柱,落梅树下宜歌舞。
金谷万株连绮甍,梅花密处藏娇莺。
桃李佳人欲相照,摘叶牵花来并笑。
杨柳条青楼上轻,梅花色白雪中明。
横笛短箫凄复切,谁知柏梁声不绝。
啼饥儿,逐队来。
学作嗷嗷鸣中泽,似歌似哭不成哀。
行人坐车心不忍,阿母倚门顾儿哂。
前车方去后车来,睨而相视嗾以吻。
儿啼饥,不号寒。身裹厚棉絮,口含薄饼干。
从来蒙养重廉耻,齐鲁之风乃有此。
君不见,野居门外女如花,阿母随后抱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