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饥儿,逐队来。
学作嗷嗷鸣中泽,似歌似哭不成哀。
行人坐车心不忍,阿母倚门顾儿哂。
前车方去后车来,睨而相视嗾以吻。
儿啼饥,不号寒。身裹厚棉絮,口含薄饼干。
从来蒙养重廉耻,齐鲁之风乃有此。
君不见,野居门外女如花,阿母随后抱琵琶。
啼饥儿,逐队来。
学作嗷嗷鸣中泽,似歌似哭不成哀。
行人坐车心不忍,阿母倚门顾儿哂。
前车方去后车来,睨而相视嗾以吻。
儿啼饥,不号寒。身裹厚棉絮,口含薄饼干。
从来蒙养重廉耻,齐鲁之风乃有此。
君不见,野居门外女如花,阿母随后抱琵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通过啼饥儿的啼哭和周围人的反应,展现了社会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与悲苦。
诗中首先描述了啼饥儿们成群结队地出现,他们模仿着嗷嗷的叫声,既像是在歌唱又像是在哭泣,但这种声音并不哀伤,反而显得有些滑稽。这种描写揭示了啼饥儿们生活境遇的悲惨,以及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无奈之举。
接着,诗人通过“行人坐车心不忍”这一句,表达了对啼饥儿们的同情之情。同时,“阿母倚门顾儿哂”则描绘了母亲面对孩子的啼哭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孩子的疼爱,也有对生活困境的无奈和苦笑。
诗中还提到了社会的冷漠,“前车方去后车来,睨而相视嗾以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经过啼饥儿身边时,只是冷漠地相互看了一眼,甚至可能还带着一丝嘲笑,没有伸出援手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
最后,诗人通过“儿啼饥,不号寒。身裹厚棉絮,口含薄饼干”这两句,强调了啼饥儿们虽然身处寒冷之中,却只能穿着厚厚的棉絮,嘴里含着干瘪的饼干,这反映了他们生活的贫困和艰难。
“从来蒙养重廉耻,齐鲁之风乃有此”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担忧,认为即使是重视道德修养的齐鲁之地,也出现了如此悲惨的现象,暗示了当时社会道德风尚的缺失。
结尾部分“君不见,野居门外女如花,阿母随后抱琵琶”,通过对比,突出了啼饥儿们的悲惨处境与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女子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社会贫富差距的严重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清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道德风尚的缺失,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摄山标胜绝,暇日谐想瞩。
萦纡松路深,缭绕云岩曲。
重楼回树杪,古像凿山腹。
人远水木清,地深兰桂馥。
层台耸金碧,绝顶摩净绿。
下界诚可悲,南朝纷在目。
焚香入古殿,待月出深竹。
稍觉天籁清,自伤人世促。
宗雷此相遇,偃放从所欲。
清论松枝低,闲吟茗花熟。
一生如土梗,万虑相桎梏。
永愿事潜师,穷年此栖宿。
儒衣风貌清,去抵汉公卿。
宾贡年犹少,篇章艺已成。
临流惜暮景,话别起乡情。
离酌不辞醉,西江春草生。
旧俗采菱处,津亭风景和。
沅江收暮霭,楚女发清歌。
曲岸萦湘叶,荒阶上白波。
兰桡向莲府,一为枉帆过。
伯仲尽时贤,平舆与颍川。
桂枝尝遍折,棣萼更相鲜。
丹地晨趋并,黄扉夕拜联。
岂如分侍从,来就凤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