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尽时贤,平舆与颍川。
桂枝尝遍折,棣萼更相鲜。
丹地晨趋并,黄扉夕拜联。
岂如分侍从,来就凤池边。
伯仲尽时贤,平舆与颍川。
桂枝尝遍折,棣萼更相鲜。
丹地晨趋并,黄扉夕拜联。
岂如分侍从,来就凤池边。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权德舆的作品,名为《奉和史馆张阁老以许陈二阁长爱弟俱为尚书郎伯仲同时列在南北省会于左掖因而有咏》。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赞美几位品德高尚、地位尊贵的人物,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他们才华横溢和关系密切的情感。
"伯仲尽时贤,平舆与颍川。" 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宽广的画面,"伯仲"指的是古代著名的贤人伯夷、仲夷,而这里则是用来比喻当今之世的贤者。"平舆"和"颍川"都是地名,但在此处也被用作对人物品德的赞美,暗示这些人的才能和美德如同广阔的大自然一般。
"桂枝尝遍折,棣萼更相鲜。" 桂枝和棣萼(一种香气浓郁的小花)常被用来比喻贤者或才子。这里的"尝遍折"和"更相鲜"则表达了对这些人的才能和品德的不断赞美,他们如同桂枝和棣萼一样,每每令人瞩目。
"丹地晨趋并,黄扉夕拜联。" 这两句描写的是朝廷中早晚都有人前来拜访的繁忙景象,显示出这些人的重要地位和受人尊敬的程度。"丹地"指的是宫殿之地,而"黄扉"则是皇家所用的黄色门扉。
"岂如分侍从,来就凤池边。" 这里诗人自比为不能与这些贤者相提并论,他们虽然也身处朝廷,但只能远远地望着那些得宠的臣子们在皇帝周围服务,如同仰望高不可攀的凤凰池畔。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宫廷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贤者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以及他们之间深厚关系的情感赞美。这不仅是对个别人物的颂扬,也反映出整个朝代的文化风貌和价值观念。
扇香乍倚,看瘦尽疏红,晓光吹雾。碎阴似舞。
冱村烟漠漠,润生窗户。怨雀空枝,算有东风替补。
送春处。又千树媆晴,春未归去。芳讯休更数。
但早与安排、听莺情绪。秀眉斗妩。
画新妆暗换,旧时花谱。万剪齐匀,渐隐楼台细雨。
燕归阻。淡斜阳、翠深庭宇。
相思堤上柳。唤渔童樵青,繫船沽酒。
水鹤飞来,背乱山无语,共君招手。
莫上层楼,春已在、斜阳时候。
雁碛沙寒,潮落潮生,暮帆催又。尘海吟身惊瘦。
剩卅载才名,对花消受。
尚著宫衣,听夜窗弦索,泪殷双袖。
眼底沧桑,休更叠、哀蝉凄奏。
怕问王孙芳草,淮阴渡口。
江上地。长亭草树犹记。
梦回故国渺乡心,断鸿唤起。
万方一概听笳声,烟波来去无际。耿长剑,何处倚。
杨枝渡口船系。乌衣巷畔有春风,晚芦故垒。
倒吹泪点上征衣,知他江水淮水。
女墙夜月过小市。照飞蓬、归来千里。
往事几回尘世。
只龙蟠虎踞山形,依旧还枕滔滔、寒流里。
城南有情月,知我悽其,临别更送清辉。
吟边白发已愁尽,京尘依旧缁衣。
烟霄旷回眺,看仙山楼阁,海戍旌旗。
长安梦短,过津亭、酒醒偏迟。
身似十年江燕,帘幕易秋风,残社空归。
休问乌衣故国,寻常陌巷,重到应迷。
数峰缺处,倩苍云、补向天齐。
但红桑成亩,青芜变海,弱水还西。
柳条风暖会吟时,林下池边屐齿移。
别后过从更疏懒,暮蝉嘹乱不胜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