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风云拥帝都,谁教烽火彻天衢。
九华楼阁沉烟里,万顷轮舟出海隅。
蓟北岂无廉孟子,江南还有管夷吾。
谁将一种忧时泪,洒向燕台吊望诸。
河朔风云拥帝都,谁教烽火彻天衢。
九华楼阁沉烟里,万顷轮舟出海隅。
蓟北岂无廉孟子,江南还有管夷吾。
谁将一种忧时泪,洒向燕台吊望诸。
这首清代诗人傅为霖的《喜杨清渠北归因就问北来事得诗四首(其二)》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首句“河朔风云拥帝都”,以河朔(泛指黄河以北地区)的风云变幻象征国家局势,展现了京城的威严与动荡。次句“谁教烽火彻天衢”则点出烽火报警的紧张气氛,暗示战事或政局的严峻。
接下来,“九华楼阁沉烟里”描绘了战火中的楼阁,被烟雾笼罩,显得沉寂而压抑,反映了战乱对城市建筑的破坏。而“万顷轮舟出海隅”则与前文形成对比,展示出在战火之外,仍有船只出海,象征着生活的继续和希望的留存。
诗人接着以历史人物自比,“蓟北岂无廉孟子,江南还有管夷吾”,借廉颇和管仲两位贤臣的典故,表达自己虽身处乱世,但仍怀有如他们一样的才能和忧国之情。
最后,“谁将一种忧时泪,洒向燕台吊望诸”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以及对那些为国事而忧虑的人们的同情和共鸣,情感深沉,意境悲壮。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同时也流露出对和平与人才得以施展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