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士侈言兵,希取印如斗。
积误非一朝,冠至如拉朽。
召募烦中枢,司农劳税亩。
竭粟养骄兵,渐积成敝笱。
卒尔襄阳城,藩封失其守。
城陷鼓声死,日落大旗走。
曾闻赐尚方,三载专征久。
勉死谢三军,徒为军国丑。
嗟彼泄泄人,处堂不思咎。
悲忧草野人,抱膝徒白首。
文士侈言兵,希取印如斗。
积误非一朝,冠至如拉朽。
召募烦中枢,司农劳税亩。
竭粟养骄兵,渐积成敝笱。
卒尔襄阳城,藩封失其守。
城陷鼓声死,日落大旗走。
曾闻赐尚方,三载专征久。
勉死谢三军,徒为军国丑。
嗟彼泄泄人,处堂不思咎。
悲忧草野人,抱膝徒白首。
此诗描绘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悲剧,反映了作者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开篇即点出文士们夸谈兵事,追求权力的虚妄,指出这种错误观念累积已久,如同腐朽的堤坝,终将崩溃。接着,诗人描述了朝廷在军事动员和财政负担上的困境,以及因过度依赖军队而引发的国家危机。
襄阳城的陷落,象征着藩王失去控制,战争的惨烈在此刻达到高潮。鼓声沉寂,大旗飘摇,预示着战局的绝望。诗人提到曾经的辉煌,即赐予尚方宝剑,赋予三载征伐之权,但最终却只能勉力支撑,成为国家的耻辱。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哀叹,更是对整个社会道德沦丧的批判。
“泄泄人”指那些无所作为、不思后果的人,他们置身于堂上,却对国家的危亡无动于衷。“处堂不思咎”,意味着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灾难。而“悲忧草野人,抱膝徒白首”,则表达了对普通百姓在战乱中饱受苦难的深切同情,他们只能默默承受,年华老去,却无法改变现状。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揭示了战争对社会、政治、道德和人性的冲击,以及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巨大影响。它不仅是一幅历史画卷的再现,更是一次对人性、权力与责任的深刻反思。
门外黄尘没九逵,坊中丛桂长樛枝。
三秋冷蕊从开落,终岁清阴不改移。
幽径祇愁空翠滴,浓香一任晚风吹。
攀援却恨王孙远,惆怅千林□□时。
若士有奇操,久厌山林卑。
奋衣千里道,已与亲友辞。
子行何悠悠,世路方如兹。
归来亦何日,车马光陆离。
幽兰生前林,擢置白玉墀。
不以芳意远,结根终不移。
愿子崇明德,潜跃贵因时。
悲风静夜听,乔木岁寒姿。
何以回轩驾,千载相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