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书不足,磨璞镌美辞。
周宣石鼓文已缺,秦政峄山字苦隳。
西汉都无半画在,黄初而上犹得窥。
下及隋唐莫可数,奇言伟迹恐所遗。
信都力黏大小轴,集十为秩仍第之。
随目證讹甲癸推,青编是非皆究知。
有益于古今不疑,碑虽灭绝事弗移。
后人览录尚若披,信都用意无穷期。
天灰地烬乃终毕,信都信都名愈出。
古史书不足,磨璞镌美辞。
周宣石鼓文已缺,秦政峄山字苦隳。
西汉都无半画在,黄初而上犹得窥。
下及隋唐莫可数,奇言伟迹恐所遗。
信都力黏大小轴,集十为秩仍第之。
随目證讹甲癸推,青编是非皆究知。
有益于古今不疑,碑虽灭绝事弗移。
后人览录尚若披,信都用意无穷期。
天灰地烬乃终毕,信都信都名愈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读永叔集古录目》,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描绘,表达了对珍贵文化遗产的感慨和敬仰。诗中提到古史书籍的缺失,如周宣王时期的石鼓文和秦朝的峄山刻石,这些古代文字艺术的瑰宝已经残破不堪。诗人感叹自西汉以后,能留存的文字资料越来越少,到了隋唐时期更是难以计数,许多奇特的语言和伟大的事迹可能已遗失。
然而,诗人对信都(可能是某位收藏家或学者的名字)的搜集整理工作表示赞赏,他将散落的古籍整理成秩,纠正谬误,并深入探究其真伪。诗人认为,这些努力对于了解古今历史是有益的,即使碑刻灭绝,事实也不会因此改变。信都的用心和贡献被后人铭记,他的名字也因此更加显赫。
整首诗以历史的沧桑变迁为背景,赞扬了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研究者的尊重和对文化瑰宝的珍视之情。
驴可以跨不可耕,牛可以耕还可跨。
山人卖驴归买牛,买得牛来颇同价。
溪雨初收水绕门,山人晓耕溪上云。
土膏不觉秋成早,香秫酿成新酒浑。
翻思养驴竟何益,空将刍豆饱其食。
躯小蹄薄终无力,有时跳梁蹶侧石。
草深牛背稳于舟,浩歌白石南山秋。
却笑哦诗灞桥上,满身风雪归来休。
渊明晋名流,贤达早自悟。
一为折腰屈,幡然赋归去。
亲戚说情话,园涉日成趣。
陈迹固已远,赏音者稀遇。
君独慕高节,隐居事田圃。
亭轩喜幽静,绿荫多佳树。
三径时往还,花香袭杖屦。
所适忻有得,忘言心自豫。
榜园固无愧,古雅见风度。
顾我老将至,区区犹仕路。
会当勇退归,卜邻就佳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