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贱不居家,不贫不出门。
出门踌躇四顾,山荦确,江河浑。
还顾我家室,我家室,何人悲啼?
当门嗷嗷小儿女,床上有病妻。
快心安复待富贵,苍苍者天,不能免下民之怼。
居必重楼,食必肥牛,衣必华裯。
不如骨肉完好,死生与汝偕老。
出东门,东门多棘榛。棘榛丛丛,虎豹栖之。
君归来,君归来。
不贱不居家,不贫不出门。
出门踌躇四顾,山荦确,江河浑。
还顾我家室,我家室,何人悲啼?
当门嗷嗷小儿女,床上有病妻。
快心安复待富贵,苍苍者天,不能免下民之怼。
居必重楼,食必肥牛,衣必华裯。
不如骨肉完好,死生与汝偕老。
出东门,东门多棘榛。棘榛丛丛,虎豹栖之。
君归来,君归来。
这首诗以《东门行》为题,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诗中描绘了贫苦人家的生活境遇,通过对比贫富差距,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感慨。
诗的开头“不贱不居家,不贫不出门”,点明了主人公的身份,既非贵族亦非贫民,处于社会的边缘。接着“出门踌躇四顾,山荦确,江河浑”,描绘了主人公出门时所见的自然景象,山石嶙峋,江水混浊,暗示了生活的艰难与困顿。
“还顾我家室,我家室,何人悲啼?”一句,转向家庭生活,主人公回望家中,看到的是儿女嗷嗷待哺、妻子卧病在床的场景,流露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接下来“当门嗷嗷小儿女,床上有病妻”进一步描绘了家庭的困境,孩子们饥饿无助,妻子病痛缠身。
“快心安复待富贵,苍苍者天,不能免下民之怼。”表达了主人公对于改变现状的渴望,同时也对命运的不公表示了不满。他意识到,尽管努力追求富贵,但社会的不平等依然存在,无法避免普通民众的苦难。
后半部分“居必重楼,食必肥牛,衣必华裯”描述了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贫富差距的残酷现实。最后“不如骨肉完好,死生与汝偕老”表达了对家庭完整、亲人相伴的向往,以及对当前处境的深深遗憾。
“出东门,东门多棘榛。棘榛丛丛,虎豹栖之。”再次回到自然环境的描写,象征着社会环境的险恶,强调了主人公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君归来,君归来。”则表达了对回归平静、安宁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深刻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人性温暖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