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于秋夕奉明禋,又向西陵拥佩绅。
私禫几时还国禫,极知为子愧为臣。
曾于秋夕奉明禋,又向西陵拥佩绅。
私禫几时还国禫,极知为子愧为臣。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在前往陵墓祭祀途中,以次韵的形式回赠给周松露亚卿的四绝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先祖的追思与敬仰,同时也流露出作为臣子对于国家与君王责任的深刻理解。
“曾于秋夕奉明禋”,诗句开篇即描绘了诗人曾经在秋季的夜晚,恭敬地参与祭祀活动的情景。“奉明禋”指的是一种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又向西陵拥佩绅”,接着描述诗人再次前往西陵,身着礼服,庄重地参与祭祀。这里的“西陵”通常指的是陵墓所在地,而“佩绅”则代表了穿着正式的服饰,进一步强调了仪式的庄重与严肃。
“私禫几时还国禫”,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祭扫(私禫)与国家祭扫(国禫)之间关系的思考。诗人或许在反思,何时能将对先人的私人祭扫与国家对先贤的集体纪念相结合,体现出一种对家族荣誉与国家利益的平衡考量。
“极知为子愧为臣”,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身份的深刻自省。作为儿子,他深知自己对先祖的祭扫是应尽之责;同时,作为臣子,他也意识到自己对于国家的贡献与忠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体现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交织,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李东阳作为一位文人士大夫对于家族传统、个人责任以及国家大义的深刻思考与感悟。
炎薰五月只须臾,底事书生亦渡泸。
午影风凉槐系马,晓岑云白杖挑壶。
见闻幽谷莺迁木,气类朝阳凤集梧。
见说阿房曾有赋,声名速为诧东都。
家在浮曦江上住,胡为来此市廛中。
残杯冷炙成何味,只研孤灯盍固穷。
我本持竿钓鱼客,子缘识字入儒宫。
何当共把丝纶去,明月矶头坐晚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