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鸳霰先集,天衣云作同。
渐欲韬盾日,且喜收襄风。
今年秋麦佳,近远绿芃芃。
三白倘应时,可卜来年丰。
欲速习未除,盻雪先三农。
凡事豫则立,阴晴课初冬。
瓦鸳霰先集,天衣云作同。
渐欲韬盾日,且喜收襄风。
今年秋麦佳,近远绿芃芃。
三白倘应时,可卜来年丰。
欲速习未除,盻雪先三农。
凡事豫则立,阴晴课初冬。
这首诗描绘了冬季的景象与农事的期待,充满了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和对未来的憧憬。
首句“瓦鸳霰先集,天衣云作同”以“鸳”喻霰,形象地描绘了雪花在瓦片上聚集的情景,同时将天空比作一件披着云彩的外衣,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渐欲韬盾日,且喜收襄风”两句,通过“韬盾日”和“收襄风”的比喻,生动地展现了天气逐渐转冷,阳光被遮挡,风力增强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些自然现象的喜爱之情。
“今年秋麦佳,近远绿芃芃”描述了丰收的景象,绿意盎然的麦田延伸至远方,一片生机勃勃,预示着今年的农作物收获良好。接下来,“三白倘应时,可卜来年丰”表达了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希望冬季的降雪能适时到来,为来年的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确保丰收。
“欲速习未除,盻雪先三农”则反映了农民对天气变化的敏感与期待,他们渴望及时的降雪,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最后,“凡事豫则立,阴晴课初冬”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强调了预先准备的重要性,无论天气如何变化,都要做好应对,开始初冬的准备工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冬季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农业生产的关注,同时也蕴含了对未来丰收的乐观期待和对农事活动的尊重。
仙人药光明夜烛,种杏碧山如种玉。
春风裂石凤收花,赤颊离离照山谷。
卿云承日作阴润,猛虎守山防采斸。
高真筐篚入时贡,拜望通明荐新熟。
珠旒颔首一破颜,气压蟠桃羞若木。
自从移植近星榆,山水无光灵鬼哭。
长松枯倒流液尽,棹赖牵藤多朴樕。
我思百年访灵异,羽褐虽存言语俗。
本非民土宰官身,欲断人间烟火谷。
行寻幽洞觅丹砂,傥见臞仙骑白鹿。
便应执帚洗仙坛,不用纤纤扫尘竹。
君不见书生镌羌勒兵入,羌来薄城束缚急。
蜡丸飞出辞大家,帐下健儿纷雨泣。
凿沙到石终无水,扰扰万人如渴蚁。
挽縆窃出两将军,敌箭随来风掠耳。
道傍神马白雪毛,噤口不嘶深夜逃。
忽闻汉语米脂下,黑雾压城风怒号。
脱身归来对刀笔,短衣射虎朝朝出。
自椎杂宝涂箭创,心折骨惊如昨日。
谷城鲁公天下雄,阴陵一跌兵力穷。
舣舟不渡谢亭长,有何面目归江东。
将军偶生名已弱,铁花暗涩龙文锷。
缟帐肥刍酬马恩,閒望旄头向西落。
安流咫尺异踰淮,有兴何妨叠棹来。
茗碗茅柴殊易耳,萍齑豆粥岂难哉。
谈锋不怕通宵直,燕席宁辞逐日开。
况是上元佳节近,华灯万点看莲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