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希夷处士,今居诃梨仙村。
要看笔端三昧,重谈医国法门。
闻道希夷处士,今居诃梨仙村。
要看笔端三昧,重谈医国法门。
这首诗通过“闻道”二字引出对隐逸高人陈莹中的遐想,将其置于“希夷处士”的理想境界之中,暗示陈莹中不仅是一位隐居的士人,更是一位深谙宇宙奥秘、心灵宁静的智者。接着,“诃梨仙村”这一地点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陈莹中所在之地的超凡脱俗与神秘色彩,仿佛是远离尘嚣的仙境。
“要看笔端三昧”一句,既是对陈莹中文学才华的赞美,也暗含对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艺术魅力的期待。这里的“三昧”,原指佛教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这里借用来形容陈莹中文字的精妙与深邃,暗示其作品能够引领读者进入一种超越日常经验的心灵状态。
“重谈医国法门”则直接点明了陈莹中作为士人的责任与使命,即以自己的智慧和学识来关照社会、国家,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这不仅是对陈莹中个人品格的肯定,也是对士人传统责任意识的颂扬,体现了诗人对于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应扮演角色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既展现了陈莹中个人生活的静谧与高远,又寄托了对社会进步与道德重建的深切期望,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理想人格与社会责任的双重追求。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思君隔九重,夜夜空伫立。
北窗轻幔垂,西户月光入。
何知白露下,坐视阶前湿。
谁能长分居,秋尽冬复及。
故园相见略雍容,睡起南窗日射红。
诗酒一言谈笑隔,江山千里梦魂通。
河天月晕鱼分子,槲叶风微鹿养茸。
几度白砂青影里,审听嘶马自支筇。
楚乡卑湿叹殊方,鵩赋人非宅已荒。
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
雨馀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
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