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慈姥岩,今作岩中游。
惊嗟未省见,入蜀今白头。
松道夹萧森,石门闭清幽。
藓字崖壁古,虫书山叶秋。
突然起平地,划若三神丘。
其旁宝瓶峰,特立高岑楼。
错摩碧琅玕,刻削青琳球。
周观剑东西,孰得与此侔。
尊者何方来,杖锡乃肯留。
乞泉为洗心,一饮吾无求。
尊者默然许,勿忘早归休。
久闻慈姥岩,今作岩中游。
惊嗟未省见,入蜀今白头。
松道夹萧森,石门闭清幽。
藓字崖壁古,虫书山叶秋。
突然起平地,划若三神丘。
其旁宝瓶峰,特立高岑楼。
错摩碧琅玕,刻削青琳球。
周观剑东西,孰得与此侔。
尊者何方来,杖锡乃肯留。
乞泉为洗心,一饮吾无求。
尊者默然许,勿忘早归休。
这首宋代诗人晁公溯的《中岩》描绘了作者对慈姥岩的探访和感悟。诗中,诗人惊叹于岩中景色的壮丽,如松道的萧瑟、石门的清幽、古老的苔藓文字和秋意盎然的山叶,以及突起的神似三座山丘的奇特地形。宝瓶峰与周围的山峦相映成趣,宛如碧绿的琅玕和青翠的琳球,剑阁东西的壮观景色也难以与之相比。
诗人遇见了一位尊者,他杖锡而至,似乎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愿意停留。诗人请求尊者赐予泉水洗涤心灵,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纯净生活的向往。尊者默许了他的请求,并提醒他不要忘记早些归去,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禅意。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禅修生活的追求。
阴山道,阴山道,纥逻敦肥水泉好。
每至戎人送马时,道旁千里无纤草。
草尽泉枯马病羸,飞龙但印骨与皮。
五十匹缣易一匹,缣去马来无了日。
养无所用去非宜,每岁死伤十六七。
缣丝不足女工苦,疏织短截充匹数。
藕丝蛛网三丈馀,回纥诉称无用处。
咸安公主号可敦,远为可汗频奏论。
元和二年下新敕,内出金帛酬马直。
仍诏江淮马价缣,从此不令疏短织。
合罗将军呼万岁,捧授金银与缣綵。
谁知黠虏启贪心,明年马多来一倍。
缣渐好,马渐多,阴山虏,奈尔何。
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