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王十朋创作,名为《次韵谦仲见寄》。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谦仲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文学艺术的共同追求。
首句“湖山蓝黛青,湖水琉璃碧”以生动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卷,湖山的深邃与湖水的清澈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生机勃勃的氛围。接下来,“我时湖边游,山水正秋色”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秋天的山水别有一番风味。
随后,诗人通过“诗翁偶乘兴,来作湖边客”这一句,巧妙地引入了友人谦仲的形象,他与诗人一同游历山水之间,享受自然之美,同时也激发了彼此的创作灵感。通过“谈锋两初交,意气已相得”表达了两人在交谈中迅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意气相投。
“诗坛予与盟,文会公为伯”表明了两人在文学上的合作与尊重,他们共同站在诗坛之上,谦仲作为文会的领袖,体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与贡献。接下来的几句“豪词肆滂沛,淡语入幽寂”描绘了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风格各异,既有豪放激昂之作,也有细腻幽静之笔,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力。
“心匠巧雕斲,物态穷搜觅”则赞美了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的匠心独运,对自然界万物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理解。通过“壮哉五言城,卓尔万仞壁”进一步强调了他们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如同巍峨的城墙,坚不可摧。
接下来的几句“初疑公肠胃,百怪所窟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谦仲在文学创作中的深厚底蕴与独特视角,仿佛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各种奇妙的想法。而“吐气干云霄,宜欲斗霹雳”则形容了他的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如同雷电一般响彻云霄。
“妙夺解牛术,奏刀声砉剨”则以解牛术的比喻,赞扬了谦仲在文学创作中的精湛技艺与敏锐洞察力。而“我才寸莛微,洪钟讵能击”则自谦地表达了自己在文学道路上的渺小与不足,难以与谦仲这样的大师相提并论。
“又如鸣蟋蟀,啾然和金石”则以鸣虫的细碎声音与金石的清脆声响相比较,形象地描绘了谦仲作品的多样性和感染力。接下来的几句“未窥学藩篱,敢语讨奥赜”表达了诗人对于谦仲作品的敬仰之情,虽然自己尚未完全掌握其中的精髓,但仍然愿意探讨其深奥之处。
“缪为马慕韩,浪作赤效白”则是诗人自嘲之语,表示自己虽有模仿之意,但实难达到谦仲那样的高度。接下来的几句“奖拔非所蒙,猖狂固宜责”表达了诗人对于谦仲的尊敬与期待,希望得到他的指导与鼓励。
最后,“新篇又拜嘉,开缄光艳射”描述了诗人收到谦仲新作后的喜悦之情,作品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房间。诗人将这些作品珍藏起来,如同珍宝一般,希望它们能够照亮自己的心灵。
“藏之比明珠,长使夜照席”表达了诗人对谦仲作品的珍视与推崇,认为它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明珠,即使在夜晚也能照亮自己的心灵。
“惜哉不遇时,岂为臧仓隔”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谦仲作品未能在当时社会得到广泛认可的遗憾,同时也暗示了谦仲可能遭遇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
“儒冠五十年,世路疲行役”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他在学术道路上奋斗了五十年,却感到身心疲惫,仿佛一直在艰难的旅途中前行。
“操矛赴文场,战艺辄败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参加文学竞争时的挫败感,尽管努力尝试,但总是无法取得成功。
“书剑两无成,泥涂困踪迹”表达了诗人对学术与事业未能取得显著成就的无奈与困惑,仿佛陷入了泥泞之中,难以找到出路。
“龙钟似东野,穷愁揽怀臆”则以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的晚年形象为喻,表达了诗人年老体衰、生活困顿的现状。
“空吟三百篇,高视古无敌”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经典作品的敬仰之情,尽管自己无法超越前人的成就,但仍以高远的目光看待历史上的伟大诗人。
“霜风剪林木,黄叶满泽国”描绘了秋季的景象,霜风凛冽,林木凋零,黄叶飘落,一片萧瑟。
“我思公不见,羸马未能策”表达了诗人对谦仲的思念之情,虽然谦仲已经不在身边,但诗人的心中仍充满对他的怀念。
“恨无神仙术,安得生两翼”则是诗人对无法直接与谦仲交流的遗憾,渴望拥有超凡的能力,能够跨越时空,与谦仲进行心灵的对话。
“因召管城颖,免冠加拂拭”表达了诗人对谦仲作品的重视,如同对待珍贵的物品一样,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
“书帛寄征鸿,心目两俱极”则以书信的形式,将谦仲的作品传递给远方的朋友,同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动与期待,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作品,与更多的人分享谦仲的才华与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谦仲及其作品的赞美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文学艺术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友情、知识传承以及个人成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