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敷王泽,迢迢蜀栈东。
颁条有馀刃,对酒与谁同。
身占贤良籍,家传道德风。
远民思静理,即此是阴功。
之子敷王泽,迢迢蜀栈东。
颁条有馀刃,对酒与谁同。
身占贤良籍,家传道德风。
远民思静理,即此是阴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周员外的官员即将前往蜀地的情景。诗人以“之子敷王泽,迢迢蜀栈东”开篇,赞颂了这位官员将朝廷的恩泽播撒至遥远的蜀地,展现了其为官的远大抱负和高尚品德。
接着,“颁条有馀刃,对酒与谁同”两句,通过对比官员执行政令时的严谨与宴会中的孤独,暗示了为官的不易和内心的孤寂。这种对比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感表达更为深刻。
“身占贤良籍,家传道德风”则进一步赞扬了周员外不仅个人品行高洁,还传承了家族的道德风尚,体现了他不仅是官场的佼佼者,也是社会道德的楷模。
最后,“远民思静理,即此是阴功”表达了百姓对官员治理的期待,认为他的到来能带来安宁与秩序,这种无形的贡献就是最大的功德。整首诗通过对周员外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其为官理念和行为的赞美,传递出对官员责任与道德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寄托了对官员能够为民谋福的美好愿望。
汴渠溯复沿,自可见迟速。
来时迟有粮,去恨速无谷。
有粮安计程,无谷不遑宿。
霜高万物枯,源水缩溪谷。
黄流半泥沙,势浅见蹙澳。
千里东归船,何日下清渎。
澹澹风雨寒,长汀嚎雁鹜。
将投孤戍远,四顾危樯独。
强语慰妻孥,多虞赖僮仆。
到家秫已收,缀树橘始熟。
折腰无惭陶,怀遗焉愧陆。
我方羡子行,送望不移目。
吴牛常畏热,吴田常畏枯。
有树不荫犊,有水不滋䅳。
孰知事春农,但知急秋租。
太守追县官,堂上怒奋须。
县官促里长,堂下鞭扑俱。
不体天子仁,不恤黔首逋。
借问彼为政,一一何所殊。
今君请郡去,预喜民将苏。
每观二千石,结束辞国都。
丝鞯加锦缘,银勒以金涂。
兵吏拥后队,剑挝盛前驱。
君又不若此,革辔障泥乌。
款行问风俗,低意骑更驽。
下情靡不达,略细举其粗。
曾肯为众异,亦罔为世趋。
学诗闻已熟,爱棠理岂无。
但嗟识君迟,不恨春风恶。
风恶舟未前,置酒共谈谑。
渔歌还浦头,斜日下洲角。
明朝渡江去,相望便成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