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渠溯复沿,自可见迟速。
来时迟有粮,去恨速无谷。
有粮安计程,无谷不遑宿。
霜高万物枯,源水缩溪谷。
黄流半泥沙,势浅见蹙澳。
千里东归船,何日下清渎。
澹澹风雨寒,长汀嚎雁鹜。
将投孤戍远,四顾危樯独。
强语慰妻孥,多虞赖僮仆。
到家秫已收,缀树橘始熟。
折腰无惭陶,怀遗焉愧陆。
我方羡子行,送望不移目。
汴渠溯复沿,自可见迟速。
来时迟有粮,去恨速无谷。
有粮安计程,无谷不遑宿。
霜高万物枯,源水缩溪谷。
黄流半泥沙,势浅见蹙澳。
千里东归船,何日下清渎。
澹澹风雨寒,长汀嚎雁鹜。
将投孤戍远,四顾危樯独。
强语慰妻孥,多虞赖僮仆。
到家秫已收,缀树橘始熟。
折腰无惭陶,怀遗焉愧陆。
我方羡子行,送望不移目。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王正仲长官》,通过对汴渠行进过程中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王正仲离别的感慨和对沿途艰辛生活的观察。诗中以汴渠的水流速度变化象征友人的行程快慢,反映出旅途中的物资供应问题,如“来时迟有粮,去恨速无谷”。诗人关心友人行程中的安危,担忧其在霜寒季节、水源枯竭、河流浅狭的情况下如何应对,“霜高万物枯,源水缩溪谷”。
诗人还想象了友人千里归航的情景,感叹“千里东归船,何日下清渎”,表达对友人早日抵达的期盼。沿途的凄凉景象——“澹澹风雨寒,长汀嚎雁鹜”——更显出离别的愁绪。诗人虽然自己家中已有收成,但仍为友人的困境感到忧虑,“到家秫已收,缀树橘始熟”。
最后,诗人以“折腰无惭陶,怀遗焉愧陆”表达对友人清廉品格的赞赏,同时自谦不如友人能坚守节操。结尾处,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我方羡子行,送望不移目”,通过自己的羡慕之情,进一步深化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旅途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