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诵闻胪说,林泉见一人。
有子朝通籍,若翁暮乞身。
不缘寄寸赤,岂释负千钧。
侃侃嘱报国,吾亦怵吾神。
余诵闻胪说,林泉见一人。
有子朝通籍,若翁暮乞身。
不缘寄寸赤,岂释负千钧。
侃侃嘱报国,吾亦怵吾神。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余诵闻胪说,林泉见一人”开篇,营造出一种隐逸与文雅的氛围。诗人通过描述一位年伯在林泉间的生活状态,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态度。
接着,“有子朝通籍,若翁暮乞身”两句,对比了年伯与他的儿子,一个在官场忙碌,一个则选择退隐,表达了对不同人生选择的理解和尊重。这里运用了“通籍”和“乞身”的典故,前者指官员上朝,后者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意思,形象地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不缘寄寸赤,岂释负千钧”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比喻的手法,表达了年伯虽然身处简陋,但内心却承载着千钧重担,暗示他虽退隐山林,但心系国家社稷,不忘责任与使命。这种精神境界,令人敬佩。
最后,“侃侃嘱报国,吾亦怵吾神”两句,直接点明了年伯对于国家的忠诚与责任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此种高尚情操的敬畏之情。整首诗在赞美年伯的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社会责任感的重视。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外在生活状态,更深入探讨了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年伯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明代士人对于理想生活和国家责任的独特理解。
驱车出东郭,远上天台城。
峰高插霄起,屹立如回屏。
前涂在云杪,彷佛秋蛇行。
俯视万壑底,涧水嘈嘈鸣。
恍然心目眩,几欲堕危峥。
况兼风雨至,泥滑如饴饧。
一步三退缩,战慄若履冰。
仆夫屡颠踬,行者难为情。
神武恢疆宇,垂念及生灵。
俾将诚信辞,以息东南兵。
藐焉一小子,敢不来趋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