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牛常畏热,吴田常畏枯。
有树不荫犊,有水不滋䅳。
孰知事春农,但知急秋租。
太守追县官,堂上怒奋须。
县官促里长,堂下鞭扑俱。
不体天子仁,不恤黔首逋。
借问彼为政,一一何所殊。
今君请郡去,预喜民将苏。
每观二千石,结束辞国都。
丝鞯加锦缘,银勒以金涂。
兵吏拥后队,剑挝盛前驱。
君又不若此,革辔障泥乌。
款行问风俗,低意骑更驽。
下情靡不达,略细举其粗。
曾肯为众异,亦罔为世趋。
学诗闻已熟,爱棠理岂无。
吴牛常畏热,吴田常畏枯。
有树不荫犊,有水不滋䅳。
孰知事春农,但知急秋租。
太守追县官,堂上怒奋须。
县官促里长,堂下鞭扑俱。
不体天子仁,不恤黔首逋。
借问彼为政,一一何所殊。
今君请郡去,预喜民将苏。
每观二千石,结束辞国都。
丝鞯加锦缘,银勒以金涂。
兵吏拥后队,剑挝盛前驱。
君又不若此,革辔障泥乌。
款行问风俗,低意骑更驽。
下情靡不达,略细举其粗。
曾肯为众异,亦罔为世趋。
学诗闻已熟,爱棠理岂无。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王介甫知毗陵》,表达了对好友王介甫赴任毗陵(今江苏常州)时的期许和对其为政理念的赞赏。诗中通过描绘吴地农民的艰辛生活,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困苦和官府的苛责。诗人批评了那些不体恤百姓、只顾催逼秋税的官员,而对王介甫则寄予厚望,期待他能如“款行问风俗”、“低意骑更驽”的形象,深入民间,关心民生疾苦,以仁政治理地方。
诗中通过对比,赞美了王介甫与一般官员的不同,他不会像其他官员那样奢华出行,而是轻车简从,注重了解民情。最后,诗人以“学诗闻已熟,爱棠理岂无”结尾,既肯定了王介甫的文学才华,也暗示他对百姓的爱护如同古代贤臣爱棠之典故,期待他在毗陵能展现出良好的政绩。
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梅尧臣对友人品德和为政能力的赞扬,以及对社会公正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