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平晋阳,六合在掌指。
如何后嗣昏,庙社同齐址。
诚臣抱吁虑,直哉乌丸轨。
徐方接陈壤,守经以俟死。
卫瓘终不免,伯阳竟远徙。
为身计若疏,为君斯可矣。
周武平晋阳,六合在掌指。
如何后嗣昏,庙社同齐址。
诚臣抱吁虑,直哉乌丸轨。
徐方接陈壤,守经以俟死。
卫瓘终不免,伯阳竟远徙。
为身计若疏,为君斯可矣。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题阙》系列之一,具体为第七十一篇。诗中通过历史典故和人物事迹,表达了对忠诚与权谋、个人利益与国家大义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篇“周武平晋阳,六合在掌指”引用了周武王平定晋阳,统一六合同一天下的典故,象征着权力与统一的辉煌时刻。然而,接下来的“如何后嗣昏,庙社同齐址”则揭示了权力更迭后,后代君主可能的昏庸无能,导致国家根基动摇,庙堂与社稷一同衰败的悲剧。
“诚臣抱吁虑,直哉乌丸轨”表达了忠诚之臣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他们坚守正直之道的决心。这里的“乌丸轨”可能是指一种正直的行为准则或路径,强调忠诚之臣应遵循正道,不为私利而背弃原则。
“徐方接陈壤,守经以俟死”则进一步阐述了忠诚之臣面对国家危难时的态度,即使身处险境,也要坚守道德与法律的规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里的“徐方”和“陈壤”可能是地名的隐喻,代表了广阔的土地和深厚的根基,强调忠诚之臣应守护国家的根基。
“卫瓘终不免,伯阳竟远徙”提到了历史上的两个例子:卫瓘最终未能避免国家的衰败,被迫远走他乡;而伯阳则是另一个坚守正道、最终流放的例子。这两句话通过对比,强调了忠诚与正直在面对国家危难时的重要性,即使结果可能悲惨,但坚守原则是值得的。
最后,“为身计若疏,为君斯可矣”总结了主题,指出忠诚之臣在面对个人与国家之间的选择时,应将国家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即使牺牲自我也在所不惜。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忠诚之臣应有的品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反思,探讨了忠诚、正直与国家大义之间的关系,以及在面对国家危难时,个人应该如何抉择。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朝阳有鸣凤,不闻千万祀。
鶗鴂摧众芳,晨间先入耳。
秋风白露晞,从是尔啼时。
如何上春日,唧唧满庭飞。
清羸隐几望云空,左掖鸳鸾到室中。
一卷素书消永日,数茎斑发对秋风。
菱花照后容虽改,蓍草占来命已通。
莫怪人人惊早白,缘君尚是黑头翁。
江海相逢少,东南别处长。
独行风袅袅,相去水茫茫。
白首辞同舍,青山背故乡。
离心与潮信,每日到浔阳。
闲园多芳草,春夏香靡靡。
深树足佳禽,旦暮鸣不已。
院门闭松竹,庭径穿兰芷。
爱彼池上桥,独来聊徙倚。
鱼依藻长乐,鸥见人暂起。
有时舟随风,尽日莲照水。
谁知郡府内,景物闲如此。
始悟諠静缘,何尝系远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