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记东林信杖藜,远公门对石桥西。
长松月落猿声歇,赢得青山似虎溪。
曾记东林信杖藜,远公门对石桥西。
长松月落猿声歇,赢得青山似虎溪。
此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山林图景。首句“曾记东林信杖藜”,以“杖藜”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漫步于山林间的情态,仿佛引导读者跟随诗人的脚步,踏入一片幽静的世界。接着,“远公门对石桥西”,点出地点,暗示着这里与一位高僧有关,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
“长松月落猿声歇”一句,通过“长松”、“月落”和“猿声歇”的景象,构建了一个时间流逝、万物归寂的意境,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静谧深邃。月落象征夜晚的结束,猿声的消失则意味着自然界的平静,这些细节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最后一句“赢得青山似虎溪”,以“青山”比喻这片山林,将它比作著名的虎溪,不仅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含了对这片山林独特魅力的赞美。虎溪是佛教圣地庐山东林寺附近的一条溪流,此处借用虎溪的名声,表达了诗人对眼前这片山林的深厚情感和高度评价。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禅意和自然美的山林画卷,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深深向往和赞美。
故园山水真奇哉,三径兰菊当年栽。
自嗟流浪不知返,江城晓角愁吹梅。
诗书邀我忽半世,车毂前却连崔嵬。
试寻夷路到圣处,马力已竭烦舆台。
去天尺五吐杰句,孔丘盗蹠俱尘埃。
坐疑蓬岛寻丈尔,扁舟径入浮云堆。
肩摩嵇向挽焦贺,欲倒瀛海为尊罍。
梦中失脚在何许,千里闽越天南隈。
只身形影自相吊,俯仰马鬣迷青苔。
兰阶彫谢知叶落,荆树惨淡无花开。
向来愚公不自度,一手欲以太华摧。
那知天目山顶露,儿啼下视云间雷。
华亭黄耳竟安在,辽东白鹤还飞来。
终寻三十六峰去,要假聂许平馀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