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湖上月,总未及西陵。
星汉出疏树,林光如远灯。
清吟山籁应,深坐水波澄。
自觉尘踪静,萧然冷似僧。
三秋湖上月,总未及西陵。
星汉出疏树,林光如远灯。
清吟山籁应,深坐水波澄。
自觉尘踪静,萧然冷似僧。
这首诗描绘了西陵桥畔月下之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色、星空、树木、水面等自然元素的和谐交融,营造出一种静谧、深远的意境。
首句“三秋湖上月”点明时令与地点,秋季的湖面上悬挂着一轮明月,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接着,“总未及西陵”一句,诗人将眼前的月色与心中的理想月色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西陵月色的特别钟爱和向往。
“星汉出疏树,林光如远灯”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月夜下的景象。疏落的树木间,银河仿佛从天际倾泻而下,与远处的灯火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既壮阔又温馨的画面感。
“清吟山籁应,深坐水波澄”则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山间的风声似乎在回应着诗人的吟唱,水面的波纹平静如镜,映照出诗人深思熟虑的内心世界。
最后,“自觉尘踪静,萧然冷似僧”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月色下的心灵净化与超脱,如同僧人般远离尘世的喧嚣,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月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深刻揭示,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境界。
楚云团翠八百里,澧兰吹香堕春水。
白头渔子摇苍烟,鸂鶒眠沙晓惊起。
沙头龙叟夜叹忧,铁笛未响春风羞。
露寒紫藟结新愁,城角泣断关河秋。
谪仙欲识雷斧手,刬却古今愁共丑。
鲸游碧落杳无踪,作诗三叹君知否。
瀛洲一棹何时还,满江宫锦看湖山。
晨游百花林,朱朱兼白白。
柳枝弱而细,悬树垂百尺。
左右同来人,金紫贵显剧。
娇童为我歌,哀响跨筝笛。
艳姬蹋筵舞,清眸刺剑戟。
心怀平生友,莫一在燕席。
死者长眇芒,生者困乖隔。
少年真可喜,老大百无益。
藕丝作线难胜针,蕊粉染黄那得深。
玉白兰芳不相顾,青楼一笑轻千金。
莫言自古皆如此,健剑刜钟铅绕指。
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
庐江小吏朱斑轮,柳缕吐芽香玉春。
两股金钗已相许,不令独作空成尘。
悠悠楚水流如马,恨紫愁红满平野。
野土千年怨不平,至今烧作鸳鸯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