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器传时异至公,败亡安可怨悤悤。
犯寒猎士朝频戮,告急军书夜不通。
并部义旗遮日暗,邺城飞燄照天红。
周朝将相还无体,宁死何须入铁笼。
神器传时异至公,败亡安可怨悤悤。
犯寒猎士朝频戮,告急军书夜不通。
并部义旗遮日暗,邺城飞燄照天红。
周朝将相还无体,宁死何须入铁笼。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争的惨烈场景,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深重苦痛和对将领无能的愤慨。诗中的“神器传时异至公”,可能指的是某种不祥之兆或者天象变化预示着国家的动荡不安。接下来的“败亡安可怨悤悤”则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无奈和悲痛。
“犯寒猎士朝频戮”,形容战士们冒着严寒,在清晨时分不断地被送上战场,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牺牲。紧接着,“告急军书夜不通”则描绘了战乱中信息阻塞的情况,即使是紧急情况下的军事文书在夜晚也无法传递。
“并部义旗遮日暗,邺城飞燄照天红”,这一句通过对比手法,强调了战争的激烈和毁灭性。义旗本应象征正义,但现在却被用来遮蔽太阳,而邺城中的火光则映照着天空,使之呈现出恐怖而又壮观的景象。
最后,“周朝将相还无体,宁死何须入铁笼”,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统治集团的失望和批评。这里的“周朝”可能是指代北齐或者其他王朝,而“将相”则代表着军事和政治领导阶层。他们在战乱中表现出的无能,导致国家的败亡,使得诗人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意活着被囚禁于“铁笼”。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景象的生动描绘,以及对统治者的批判,展现了作者韩偓在唐朝时期对于北齐灭亡的反思与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