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舆转关随俯仰,不忧弱水澄方丈。
细雾萦盘上白云,刚风肃肃天森爽。
夏木阴浓四月寒,涧流触石鸣惊湍。
到身已喜在福地,肯问玄都何处坛。
肩舆转关随俯仰,不忧弱水澄方丈。
细雾萦盘上白云,刚风肃肃天森爽。
夏木阴浓四月寒,涧流触石鸣惊湍。
到身已喜在福地,肯问玄都何处坛。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潜山游玩时所见的自然美景与内心感受。首句“肩舆转关随俯仰”,以动态的视角展现了行走在山间小径上的体验,仿佛乘坐轻便的轿子随山势起伏而行。接着,“不忧弱水澄方丈”一句,运用了弱水(传说中的一条无法渡过的河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景色的赞叹,即使在如此渺小的空间内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深邃。
“细雾萦盘上白云,刚风肃肃天森爽”描绘了云雾缭绕、清风拂面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雾气与白云交织,既增添了神秘感,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刚劲的风吹过,使得天空显得格外清爽,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夏木阴浓四月寒,涧流触石鸣惊湍”则进一步展示了季节与地理特征的结合。夏日的树木郁郁葱葱,虽是四月,却因山林之中的凉意而感到一丝寒意。山涧的水流在岩石上激荡,发出悦耳的声音,如同急湍一般,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最后,“到身已喜在福地,肯问玄都何处坛”表达了诗人对当前所在之地的满意与喜悦,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他并不关心所谓的“玄都”(道教圣地)在哪里,而是享受于眼前的福地,体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纯粹欣赏和内心的宁静平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在自然景观中的感悟与情感,既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表达。
团扇新词出汉宫,珍珠一斛赋楼东。
鹃啼蜀国花枝冷,鹤唳钟山蕙帐空。
塞北将军归不得,湘南骚客思无穷。
人间更有穷途困,对泣牛衣叹鬓蓬。
去年手中线,为汝缝征衣。
江南四千里,孤帆如鸟飞。
悠悠寡母心,清梦常怀归。
怀归兰陵道,春风复秋草。
不辞啮指迟,惟期立身早。
裁书附雁鸿,言与药石同。
六翮苟不齐,何以凌长风。
今年棘闱战,沦落丰城剑。
空有气如虹,悬知泪如霰。
归来季子颜,羞见山妻面。
人事在苦学,天心惟与善。
场圃且勿视,良图在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