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洞庭波,拿舟风月多。
不知兀坐者,所寄得于何。
叶下洞庭波,拿舟风月多。
不知兀坐者,所寄得于何。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江南水乡画卷。首句“叶下洞庭波”,以“叶”与“波”的动态结合,生动展现了洞庭湖上落叶飘零、波光粼粼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之美。次句“拿舟风月多”,进一步渲染了夜晚乘舟于湖面上,与风共舞、与月同辉的情境,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浪漫与幻想的世界。
后两句“不知兀坐者,所寄得于何”,则转为对独自静坐之人内心世界的探索。诗人通过设问,暗示了这位“兀坐者”可能在寻找心灵的寄托,或是思考人生的意义。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表达,使得整首诗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景物描绘,更触及到了人的心灵世界,引人深思。
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巧妙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哲理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无限向往。
自知自知。只此分明是。自此自此。得一并无四。
在虚空里。撒金蕊。万道霞光通表里。
复元初、见本始。要炼正,灵真范轨。
更不用、木金火水。把良因垒。从心起。
方寸清凉无忧喜。澄长生,并久视。重阳子。害风是。
王哲名、知明字。说修行、旨没虚诡。
啄木词、中开真理。向诸公、取知委。
党论一兴谁可回,贤路荆棘争先栽。
窜流多能擅笔墨,囚拘或可为盐梅。
雪堂先生万人敌,议论磊落心崔嵬。
向来罗织脱一死,至今诗话存乌台。
凭高望远想宏放,眼界四海空无埃。
黄冈踏遍兴未尽,绝江浪破琉璃堆。
漫郎神交信如在,石为窊樽胜金罍。
邓侯先曾访遗迹,铭文深刻山之隈。
山荒地僻分埋没,二公前后搜莓苔。
元祐一洗人间怨,天地清宁公道开。
玉堂同念旧游胜,笔端万物挫欲摧。
时哉难得复易失,弟兄远过崖与雷。
北归天涯望阳羡,买田不及归去来。
我为长歌吊此老,恸哭未抵长歌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