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寒夜夜走风尘,骡轿轻驮老病身。
稳似舟行安用水,疾如车转不须轮。
高轩入眼青衫旧,冻雪盈头白发新。
我自吹箫吴市过,谁嗤王灿惯化人。
冲寒夜夜走风尘,骡轿轻驮老病身。
稳似舟行安用水,疾如车转不须轮。
高轩入眼青衫旧,冻雪盈头白发新。
我自吹箫吴市过,谁嗤王灿惯化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体弱的旅人在风尘中艰难跋涉的形象。首联“冲寒夜夜走风尘,骡轿轻驮老病身”直接点明了主人公的处境,他不畏严寒,夜以继日地在风尘中奔波,肩上是轻便的骡轿和承载着他病弱之躯的负担。颔联“稳似舟行安用水,疾如车转不须轮”运用比喻,将行走比作舟行与车转,形象地表达了旅途中的稳定与迅速,同时也暗示了旅人的坚韧与毅力。
颈联“高轩入眼青衫旧,冻雪盈头白发新”则通过视觉和感官的对比,展现了旅人外在与内在的变化。高大的马车映入眼帘,他的青衫虽旧,却依然保持着尊严;而头上却覆盖着新落的冻雪,象征着岁月的无情与白发的增添。尾联“我自吹箫吴市过,谁嗤王灿惯化人”则透露出一种超脱与自信,诗人自嘲般地提到自己在吴市吹箫,意在表明无论外界如何评价,他都坚守自我,不为世俗所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旅人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超然态度。
君不见青天之月,三五缺,三五满。
惟有别离愁,千秋万古何时断。
忆昨郎远行,城南柳飞絮。
迢迢出居延,匹马随都护。
今年得郎书,犹在天山戍。
黄河入大荒,白草迷归路。
夏日青无光,胡风起朝暮。
不若路旁尘,随郎马蹄去。
妾居但守节,郎去当封侯。
昔为白门燕,双栖江上楼。
今作陇头水,呜咽东西流。
时凭万里梦,夜到西梁州。
三十六部犹未灭,良人那得朝金阙。
可怜池上紫鸳鸯,白头生死不相忘。
白洋十月行人苦,北风簸浪鱼龙舞。
黑洋六月南风回,海客椎牛赛彭祖。
使者迢迢入帝畿,连艘夜发迅如飞。
六鳌尚戴三山起,一鹤初从万里归。
张仪虽困犹存舌,置酒都门歌激烈。
丈夫得官贵少年,腐儒穷经空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