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大中郎未足多,东山丝竹久消磨。
何如内史风流笔,占尽千秋听讲鹅。
阿大中郎未足多,东山丝竹久消磨。
何如内史风流笔,占尽千秋听讲鹅。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真迹因题左方(其三)》。在诗中,乾隆皇帝以高超的艺术鉴赏力,对比了不同历史人物的艺术成就,并且巧妙地融入了对王羲之书法作品《快雪时晴帖》的赞美。
首句“阿大中郎未足多”,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提及古代的两位著名书法家——阿大和中郎,暗示他们的成就虽为后人所称道,但并不足以让乾隆皇帝感到满足或特别推崇。接着,“东山丝竹久消磨”一句,通过比喻手法,将古代文人的艺术创作比作东山上的音乐与丝竹之声,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消失,强调了艺术创作的短暂与易逝。
“何如内史风流笔,占尽千秋听讲鹅。”这一句则转向赞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内史指的是古代官职,这里借指王羲之,以其“风流笔”来形容其书法的独特魅力和不凡成就。乾隆皇帝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不仅能够流传千年,还能让人在欣赏之时仿佛能听到鹅的鸣叫,生动地描绘出王羲之书法作品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和深远影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不同历史人物艺术成就的对比,以及对王羲之书法作品的深情赞美,展现了乾隆皇帝对于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暮色助成秋意,画楼平敞,帘幕高褰。
何处飞来,惊认凤翼娟娟。
羽衣点、罗浮浅黛,秀色共、上苑轻烟。旧恩牵。
祥徵胡耋,宜寿增年。
招延才人幽侣,携将斑管,貌入云笺。
酹酒相呼,傍人栩栩落风前。
笑庄生、寓言无实,比滕王、稿本多妍。且留连。
未须归隐,迢递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