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青天之月,三五缺,三五满。
惟有别离愁,千秋万古何时断。
忆昨郎远行,城南柳飞絮。
迢迢出居延,匹马随都护。
今年得郎书,犹在天山戍。
黄河入大荒,白草迷归路。
夏日青无光,胡风起朝暮。
不若路旁尘,随郎马蹄去。
妾居但守节,郎去当封侯。
昔为白门燕,双栖江上楼。
今作陇头水,呜咽东西流。
时凭万里梦,夜到西梁州。
三十六部犹未灭,良人那得朝金阙。
可怜池上紫鸳鸯,白头生死不相忘。
君不见青天之月,三五缺,三五满。
惟有别离愁,千秋万古何时断。
忆昨郎远行,城南柳飞絮。
迢迢出居延,匹马随都护。
今年得郎书,犹在天山戍。
黄河入大荒,白草迷归路。
夏日青无光,胡风起朝暮。
不若路旁尘,随郎马蹄去。
妾居但守节,郎去当封侯。
昔为白门燕,双栖江上楼。
今作陇头水,呜咽东西流。
时凭万里梦,夜到西梁州。
三十六部犹未灭,良人那得朝金阙。
可怜池上紫鸳鸯,白头生死不相忘。
这首《远别离》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与担忧。开篇即以“青天之月”起兴,借月之盈亏喻指夫妻间的聚散无常,引出“别离愁”的主题。接着,诗人通过回忆丈夫远行的情景,以及收到丈夫书信后对边塞生活的想象,展现了女子内心的孤独与忧虑。
“黄河入大荒,白草迷归路”,描绘了边塞的辽阔与荒凉,暗示了丈夫所处环境的艰苦。夏日的景色被形容为“青无光”,“胡风起朝暮”,不仅渲染了边塞的恶劣气候,也暗含了对丈夫生活条件的关切。而“不若路旁尘,随郎马蹄去”,则表达了女子对能与丈夫共度时光的渴望,以及对现实无法实现这一愿望的无奈。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妾居但守节,郎去当封侯”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期待与祝福,同时也流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昔为白门燕,双栖江上楼。今作陇头水,呜咽东西流。”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
最后,“时凭万里梦,夜到西梁州”描绘了女子在梦中与丈夫相聚的情景,体现了她对团聚的渴望。而“三十六部犹未灭,良人那得朝金阙”则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和平的期盼,以及对丈夫能够平安归来、功成名就的祝愿。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古代女性在面对离别与等待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她们对爱情、家庭和社会理想的执着追求。
半刺临漳郡,荣归总不如。
棠阴三世旧,梓里数程馀。
野老谈遗爱,儒先叩异书。
依乌带东壁,从此照闽墟。
垂车七十古来稀,况是丁年解鞅鞿。
神虎衣冠洪景挂,都门供帐仲翁归。
前衔新命俱郎宿,处士儒冠总少微。
林下若逢龙阁老,为言台岭转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