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报春榜,喜君天子知。
旧愁浑似雪,见日总消时。
塔下牡丹气,江头杨柳丝。
风光若有分,无处不相宜。
门外报春榜,喜君天子知。
旧愁浑似雪,见日总消时。
塔下牡丹气,江头杨柳丝。
风光若有分,无处不相宜。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报到的科举考试的喜悦情景。"门外报春榜,喜君天子知"表达了考生及家人对考试结果的关注和皇帝对人才的了解与赏识。这两句通过“春榜”这一特定时刻,传递出一种期待和庆幸的情感。
接下来的"旧愁浑似雪,见日总消时"则是诗人借用自然景象来形容过去的忧愁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散,如同冬天的雪在春日的阳光下融化。这里的“旧愁”暗示了作者或考生的过往艰难,"见日总消时"则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展望。
"塔下牡丹气,江头杨柳丝"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牡丹和杨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花卉,它们在这里代表了新生的力量和美丽。诗人通过这种自然之美,强化了整个场景的喜悦氛围。
最后,“风光若有分,无处不相宜”则是对前面描绘的春天景象与人的情感和谐共生的一种总结。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宇宙万物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强调了自然之美与人心所向的完美契合。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科举成功的喜悦抒情,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美好的一种期待和肯定,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士子对科举考试成功的渴望与自豪。
东峰高如屏,月出久未知。
竹影忽上窗,淡台时参差。
幽人坐数息,瞑久息愈迟。
举目月在窗,便觉心境移。
平生浪纷扰,自省黠半痴。
岁晚得此身,终焉以为期。
山中有寒暄,我不记四时。
乐此见有初,非关未忘诗。
自公之出矣,岂不旦夕思。
人情剧险艰,太行未足危。
十年江湖心,鸥鸟识忘机。
却来鹓鹭行,方寸交喜悲。
晚被天语温,习如和风吹。
凡公宿昔交,谁不胜两眉。
如我故陆沈,笔耕遇比饥。
胸腹抱介介,何以取世资。
时哉今唐虞,不出斯无时。
苕之水洋洋,我饥实乐之。
如何磊落人,颇复误见期。
谁能叩人门,受彼在亡辞。
吸饮风露寒,身轻会孤飞。
明时自嗟拙,敢赋衡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