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一滴水涓涓,大士岩溪峭壁间。
我道音闻无不是,何须曾入宝陀山。
石龙一滴水涓涓,大士岩溪峭壁间。
我道音闻无不是,何须曾入宝陀山。
这首诗描绘了观音岩的自然景观与禅理的深刻联系。首句“石龙一滴水涓涓”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岩石间细流潺潺的景象,仿佛那滴水正缓缓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循环。接着,“大士岩溪峭壁间”将观音的形象融入自然之中,暗示着观音大士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其形象如同峭壁间的一股清泉,既神秘又亲切。
“我道音闻无不是”一句,诗人以“我道”开篇,表达了一种个人的感悟和理解,即声音与自然界的每一个存在都是相通的,没有不被理解和接纳的。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对宇宙万物之间内在联系的哲学思考。
最后一句“何须曾入宝陀山”,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思考。宝陀山是佛教圣地之一,常被视为修行者追求精神解脱的地方。然而,诗人却提出疑问:“何须曾入宝陀山?”意在强调,真正的领悟和修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地点或形式,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自然、倾听声音,就能体验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禅悟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传统佛教思想的现代诠释。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独特洞察,是一首富有启发性和哲理性的小品诗。
逢人问嵩少,千里驾征轩。
倦马夜未寝,鸣蝉秋尚烦。
风烟新洛邑,冠盖上东门。
合有西宾问,归时许共论。
昭君信绝世,窈窕秘瑶台。
岁华坐将晚,玉辇何当来。
一以画为赏,有如鸩为媒。
含悲下紫殿,即路指黄埃。
光艳动左右,君心再徘徊。
白水不可变,孤芳从此摧。
盛时能几何,千载独馀哀。
至今青冢傍,积怨昏不开。
掖庭用色选,丹青以利回。
寄语闺中子,何憾处蒿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