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胡僧踏云立,红精素贯鲛人泣。
细影疑随焰火销,圆光恐滴袈裟湿。
夜梵西天千佛声,指轮次第驱寒星。
若非叶下滴秋露,则是井底圆春冰。
凄清妙丽应难并,眼界真如意珠静。
碧莲花下独提携,坚洁何如幻泡影。
天竺胡僧踏云立,红精素贯鲛人泣。
细影疑随焰火销,圆光恐滴袈裟湿。
夜梵西天千佛声,指轮次第驱寒星。
若非叶下滴秋露,则是井底圆春冰。
凄清妙丽应难并,眼界真如意珠静。
碧莲花下独提携,坚洁何如幻泡影。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胡僧在夜晚使用水晶念珠进行佛事的场景。诗中充满了对佛教文化和象征意义的精妙表达。
"天竺胡僧踏云立,红精素贯鲛人泣。" 这两句开篇就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胡僧以水晶念珠为道具,仿佛在云端之上进行修行,而“红精”指的是水晶,通过比喻说水晶如鲛人泣,表现了对这位胡僧的敬仰。
"细影疑随焰火销,圆光恐滴袈裟湿。" 这两句则描写了念珠在夜晚的光线下闪耀的情景,“细影”指的是水晶念珠在微弱光线下的投影,而“圆光”则是对念珠本身光泽的形容,诗人担心这种光泽会因为湿气而有所减损。
"夜梵西天千佛声,指轮次第驱寒星。" 这两句通过“夜梵西天”的设置,营造出一种神秘与庄严的氛围,“指轮”是念珠的一种形制,这里指的是胡僧在使用念珠时,每一次转动都如同在驱逐夜晚的寒冷和星辰。
"若非叶下滴秋露,则是井底圆春冰。" 这两句诗将水晶比作自然界中的清凉之物,或是叶间的秋露,或是井底的春冰,以此形容其纯净无瑕。
"凄清妙丽应难并,眼界真如意珠静。" 这两句强调了胡僧所持念珠的美好与神圣,以及它在诗人心中的独特位置,无法与其他事物相提并论。
"碧莲花下独提携,坚洁何如幻泡影。" 最后两句则将水晶比作碧绿色的莲花,用“坚洁”来形容其质地,而“幻泡影”则是对念珠在光线下的反射效果的生动描绘。
整首诗通过对胡僧与水晶念珠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对佛教修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界中纯净物品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