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宿熏习,感报各殊方。
曾为鬼害怨,或作狼雠殃。
屠儿忆杀业,须蜜戏猕乡。
宿佑除患者,在处游天堂。
触类兴清遘,目击洞兼忘。
凡圣钦嘉会,贤愚庆流芳。
四生行善业,六趣感神光。
苦乐虽殊别,同知命短长。
善恶宿熏习,感报各殊方。
曾为鬼害怨,或作狼雠殃。
屠儿忆杀业,须蜜戏猕乡。
宿佑除患者,在处游天堂。
触类兴清遘,目击洞兼忘。
凡圣钦嘉会,贤愚庆流芳。
四生行善业,六趣感神光。
苦乐虽殊别,同知命短长。
这首诗《颂六十二首(其二十八)》由唐代道世所作,通过描绘善恶因果报应的循环,展现了佛教中关于轮回与因果律的核心思想。
首句“善恶宿熏习,感报各殊方”点明了善恶行为在前世积累,今生或来世将有不同的果报。接着,“曾为鬼害怨,或作狼雠殃”描述了因恶行而遭受的痛苦和怨恨,以及因善行而得到的保护和安宁。“屠儿忆杀业,须蜜戏猕乡”则以屠夫和蜜蜂为例,说明了不同职业的人因前世的行为而在今世受到不同的影响。“宿佑除患者,在处游天堂”强调了积德行善可以带来福祉和解脱。
“触类兴清遘,目击洞兼忘”表达了通过观察世间万物,人们能够领悟到清静之道,忘记世俗的烦恼。“凡圣钦嘉会,贤愚庆流芳”指出无论凡人还是圣者,都对美好的聚会感到敬仰,贤者和愚者共同庆祝美德的传承。“四生行善业,六趣感神光”强调了在生命的不同形态中,行善都能感应到神灵的光辉。“苦乐虽殊别,同知命短长”最后总结,尽管苦乐不同,但都认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应当珍惜并行善。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佛教中的因果律和轮回观念,鼓励人们通过善行来改善自己的命运,并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