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共书灯女共机,此情何日慰慈闱。
诸孤在抱眼中泪,游子思归身上衣。
老屋荒寒花自发,白云淡宕雁分飞。
天涯应惬门闾望,烛影团圞乐晚晖。
儿共书灯女共机,此情何日慰慈闱。
诸孤在抱眼中泪,游子思归身上衣。
老屋荒寒花自发,白云淡宕雁分飞。
天涯应惬门闾望,烛影团圞乐晚晖。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而略带哀愁的家庭场景。首句“儿共书灯女共机”,生动地展现了家庭成员间共同劳作的和谐画面,孩子们在灯下读书,女性们则在织布机旁忙碌,体现了家庭生活的日常与温馨。
接着,“此情何日慰慈闱”一句,表达了对远方母亲的思念与关怀,期盼着有一天能以这份亲情的温暖,抚慰母亲的心灵。这种情感的流露,让人感受到深深的亲情之爱。
“诸孤在抱眼中泪,游子思归身上衣”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在诗人眼中,怀抱中的孤儿和身上的衣物都承载着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与期待。这不仅是一种物质上的需求,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表现了家人对游子归家的渴望。
“老屋荒寒花自发,白云淡宕雁分飞”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老屋在荒寒中依然绽放着花朵,白云飘荡,大雁南飞,这些意象既增添了画面的美感,也隐含了时光流逝、岁月静好的意味,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由的向往。
最后,“天涯应惬门闾望,烛影团圞乐晚晖”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祝福与期待。即使身处天涯,亲人的心也应满足于彼此的思念与祝福,晚霞中的烛光团聚,象征着家庭的温暖与团聚的喜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家庭的温情、亲情的牵挂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十年学剑勇成癖,腾身一上三千尺。
术成欲试酒半酣,直蹑丹梯削青壁。
青壁一削平无踪,浩歌却过莲花峰。
世人仰视那得测,但怪雪刃飞秋空。
老胡畏诛奉约束,假息渔阳连上谷。
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长碌碌。
浮生无根株,志士惜浪死。
鸡鸣何预人,推枕中夕起。
游也本无奇,腰折百僚底。
流离鬓成丝,悲咤泪如洗。
残年走巴峡,辛苦为斗米。
远冲三伏热,前指九月水。
回首长安城,未忍便万里。
袖诗叩东府,再拜求望履。
平生实易足,名幸污黄纸。
但忧死无闻,功不挂青史。
颇闻匈奴乱,天意殄蛇豕。
何时嫖姚师,大刷渭桥耻。
士各奋所长,儒生未宜鄙。
覆毡草军书,不畏寒堕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