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之秋虏大入,渡桑越碣逾古北。
烽火夜照甘泉宫,旌竿昼蔽长安陌。
驱我士女蒙毳衣,屠我牛羊为湩食。
镇臣气丧,边将兵弛。侵职滥官,勤王者死。
决胜岂有帷中谋,主和遂贻城下耻。
天子旦集廷臣议,日中不决犹素纸。
蜀郡才华久称赵,慷慨挺身言致讨。
书生由来剑术疏,往系单于惟饵表。
议上始觉龙颜开,司马授策,宗伯举杯。
登陴一呼,疾声震雷。
胡儿跃马趋风回,群工献寿咏康哉。
庚戌之秋虏大入,渡桑越碣逾古北。
烽火夜照甘泉宫,旌竿昼蔽长安陌。
驱我士女蒙毳衣,屠我牛羊为湩食。
镇臣气丧,边将兵弛。侵职滥官,勤王者死。
决胜岂有帷中谋,主和遂贻城下耻。
天子旦集廷臣议,日中不决犹素纸。
蜀郡才华久称赵,慷慨挺身言致讨。
书生由来剑术疏,往系单于惟饵表。
议上始觉龙颜开,司马授策,宗伯举杯。
登陴一呼,疾声震雷。
胡儿跃马趋风回,群工献寿咏康哉。
这首明代诗人皇甫汸的《乐府十二首(其八)寝盟》描绘了庚戌年秋天一场严重的边患侵袭,敌军深入,烽火连天,甘泉宫和长安街头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中。百姓被迫穿上毛皮衣物,牛羊被屠杀以充饥。朝廷官员无能,战备松弛,导致国力受损。此时,蜀郡才子以赵括般的勇气挺身而出,主张征讨,虽然他身为文人剑术不精,但提出以和平谈判为饵诱敌。他的建议最终得到天子的认可,决策开始生效,群臣欢庆,城墙之上呼声震天,敌军闻风而退,诗中充满了振奋人心的胜利气氛。
诗中通过鲜明的场景和人物刻画,展现了国家危难之际的智勇抉择与民心振奋,体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