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陵滩下鸬鹚谷,闻道元英旧隐庐。
鼻祖名高诗格在,耳孙才杰宦情疏。
漫山松桂雁行立,入坞茅茨星散居。
知为刘郎赋招隐,莫教花落到通渠。
严陵滩下鸬鹚谷,闻道元英旧隐庐。
鼻祖名高诗格在,耳孙才杰宦情疏。
漫山松桂雁行立,入坞茅茨星散居。
知为刘郎赋招隐,莫教花落到通渠。
这首诗描绘了鸬鹚谷的自然美景和历史遗迹,充满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赞美。首联“严陵滩下鸬鹚谷,闻道元英旧隐庐”以鸬鹚谷的地理位置开篇,暗示这里曾是古代文人隐居之地,引出对过往隐士生活的追忆。颔联“鼻祖名高诗格在,耳孙才杰宦情疏”通过对比祖孙两代人的才华与官场态度,表达了对高尚人格和淡泊名利的推崇。颈联“漫山松桂雁行立,入坞茅茨星散居”生动描绘了山谷中松树、桂树与茅屋的和谐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幽远的氛围。尾联“知为刘郎赋招隐,莫教花落到通渠”则以刘郎(即刘禹锡)的《陋室铭》为典故,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这里的美好景色能吸引更多的隐士,同时也暗含了对自身追求隐逸生活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鸬鹚谷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理想化想象,以及对高尚人格和淡泊名利的颂扬。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美好追求。
今夏四月五月间,愁霖漫漫成漏天。
登高一望浩无际,渺渺村落无孤烟。
扁舟纵棹何所往,颓垣败壁流河边。
河中依依见杨柳,始知所历皆良田。
吾里高枕香山麓,犹幸闭户可安眠。
但嗟遏籴食不足,觅米如乞空持钱。
百岁老翁垂涕泪,苦道所值无今年。
吾侪啸歌不能乐,感时抚事徒潸然。
一身纵饿死亦足,嗷嗷鸿雁何迍邅。
吾里秋来岁大有,筑场纳稼歌幽篇。
无限流亡携老幼,拾穗乞食何时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