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扬不久客,故里有黄山。
厌听竹西唱,欲怡松际颜。
鸾高方解啸,鹤在更知还。
望以罗浮月,寥寥天地间。
维扬不久客,故里有黄山。
厌听竹西唱,欲怡松际颜。
鸾高方解啸,鹤在更知还。
望以罗浮月,寥寥天地间。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子升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名为《遥送孙无言自扬州还黄山》。诗中描绘了诗人对友人孙无言即将离开维扬(扬州)返回黄山的依依惜别之情。
首句“维扬不久客”,点明了友人孙无言在扬州的短暂停留,暗示了离别的临近。接着,“故里有黄山”一句,既表达了对黄山这一美丽故乡的向往,也暗含了对友人归乡的期待与祝福。
“厌听竹西唱,欲怡松际颜”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厌听”与“欲怡”的情感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当前环境的不满足和对友人归途美景的憧憬。竹西唱可能是指扬州的某种音乐或风景,而松际颜则象征着黄山的自然美景,诗人渴望从喧嚣中解脱,沉浸于大自然的宁静之中。
“鸾高方解啸,鹤在更知还”两句,运用了鸾鸟和仙鹤的意象,鸾鸟高飞时才发出啸声,仙鹤在特定情境下才返回,这里借以表达诗人对友人归途的期待与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鸾鸟和仙鹤都是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象征高洁、自由和超凡脱俗的意象。
最后,“望以罗浮月,寥寥天地间”两句,将目光投向远方,以罗浮山的月亮作为寄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祝愿以及对广阔天地的感慨。罗浮山位于广东,与黄山相隔千里,月亮在这里成为连接两地的纽带,象征着友情的永恒与超越时空的联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友人归途的想象与期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向往,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千金不惜,歌舞教成。
似燕离巢后,呢喃犹作画梁声。
自分年踰,弦索笙箫让后生。
今宵何事,重闻呼唤,几度如醒。
欲奏清音,花檀乍拍,泪已盈盈。
幸得非牙郎买绢,不受伊轻。
但觉歌馀,芦花枫叶满中庭。
最堪怜是,卿犹既嫁,我未成名。
岁岁扁舟,浪迹他乡,今又吴陵。
喜君家兄弟,尊前具在,当年台榭,月下重登。
隔座藏钩,分曹射覆,小槅玲珑午夜灯。
光遥射,见玉兰枝上,花白于冰。春天酒价初增。
羡玉碗、香浮竹叶澄。
恰臣犹未醉,还能一斗,君如不惜,更给三升。
馋更思羹,饥还索饼,琐琐应教小妇憎。
聊相戏,想欲眠时候,娇困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