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有虎,毋妄言。
当关虎士森戈鋋,市上一呼人驾肩。
虎虽猛,那得前。市有虎,言非妄。
君不见左冯诸邑天下壮。
斧斤声断林壑空,猛虎通衢恣来往。
食人肉,饮人血,沈痛积冤何可说。
凝香堂上紫烟浮,风流太守忧民忧。
一朝下令开信赏,藉皮枕骨弥山丘。
虎已灭,人患绝,夜永犹闻泣幽咽。
泰山之侧如可居,子后夫前甘死别。
市有虎,毋妄言。
当关虎士森戈鋋,市上一呼人驾肩。
虎虽猛,那得前。市有虎,言非妄。
君不见左冯诸邑天下壮。
斧斤声断林壑空,猛虎通衢恣来往。
食人肉,饮人血,沈痛积冤何可说。
凝香堂上紫烟浮,风流太守忧民忧。
一朝下令开信赏,藉皮枕骨弥山丘。
虎已灭,人患绝,夜永犹闻泣幽咽。
泰山之侧如可居,子后夫前甘死别。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惊悚而又悲壮的画面,表达了对社会动荡与民生疾苦深切关注的情怀。诗人通过描述猛虎出没在市集、森林和山丘之间,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混乱与黑暗。在这首诗中,“市有虎”不仅是一种现实存在,更是对暴政与动荡社会的一种隐喻。
“当关虎士森戈鋋,市上一呼人驾肩。虎虽猛,哪得前。”这里描绘了一幅惊心动魄的场景,人们在恐惧中互相依靠,只为求生存。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写实手法,也映射出当时社会的恐慌与无序。
“市有虎,言非妄。君不见左冯诸邑天下壮。”这两句通过对比,将猛虎与世间壮观相联系,再次强调了诗中“虎”的象征意义,暗示着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
接下来的“斧斤声断林壑空,猛虎通衢恣来往。食人肉,饮人血,沉痛积冤何可说。”则更深层次揭示了社会危机与民众的悲惨处境,诗中所谓“食人肉,饮人血”虽是夸张之辞,但却生动地传达了人民在混乱中的极端苦难。
“凝香堂上紫烟浮,风流太守忧民忧。”这里出现的“凝香堂”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点,或许象征着地方官府或权力中心。诗人通过“紫烟浮”的意象,以及对“太守”的描写,表达了对统治者的期望,即希望他们能体恤民情,解民困。
最后,“一朝下令开信赏,藉皮枕骨弥山丘。虎已灭,人患绝,夜永犹闻泣幽咽。”诗人通过“虎”被消除后仍旧有人声哀嚎的场景,传达了即便社会表面上恢复平静,但人民内心深处的创伤与痛苦依然存在。
全诗以其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情感力量,展现了一种对人间疾苦深切同情的精神态度,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
漏天日无光,泽土松不长。
君今职下位,志气安得扬。
白发文思壮,才为国贤良。
无人识高韵,荐于天子傍。
况我愚朴姿,强趋利名场。
远同干贵人,身举固难彰。
昔逢汴水滨,今会习池阳。
岂无再来期,顾恐非此方。
愿为石中泉,不为瓦上霜。
离别勿复道,所贵不相忘。
学得餐霞法,逢人与小还。
身轻曾试鹤,力弱未离山。
无食犬犹在,不耕牛自闲。
朝朝空漱水,叩齿草堂间。
能将直道历荣班,事著元和实录间。
三表自陈辞北阙,一家相送入南山。
买来侍女教人嫁,赐得朝衣在箧闲。
宅近青山高静处,时归林下暂开关。
朝廷重寄在关东,共说从前选上公。
勋业新城大梁镇,恩荣更守洛阳宫。
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
每领群臣拜章庆,半开门仗日曈曈。
年长身多病,独宜作冷官。
从来闲坐惯,渐觉出门难。
树影新犹薄,池光晚尚寒。
遥闻有花发,骑马暂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