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檠对故纸,悲怀结五云。
遥怜诗人墓,宿草已纷纷。
一寸残蠹余,笔砚偶未焚。
展卷须眉见,高歌声欬闻。
平生慷慨志,吐属殊不群。
如何一经老,莫收翰墨勋。
蛩吟秋逾苦,鸟鸣哀更亲。
穷迫入暮景,遗忧满斜曛。
七情一时触,焉得不酸辛。
戒子诗尚在,无忘意劬勤。
短檠对故纸,悲怀结五云。
遥怜诗人墓,宿草已纷纷。
一寸残蠹余,笔砚偶未焚。
展卷须眉见,高歌声欬闻。
平生慷慨志,吐属殊不群。
如何一经老,莫收翰墨勋。
蛩吟秋逾苦,鸟鸣哀更亲。
穷迫入暮景,遗忧满斜曛。
七情一时触,焉得不酸辛。
戒子诗尚在,无忘意劬勤。
这首诗名为《读刘慈庵明经诗集》,是清代诗人刘绎所作。诗中通过对刘慈庵明经诗集的阅读,表达了对先贤的深切缅怀与感慨。
首句“短檠对故纸”,以简朴的场景描绘出阅读古籍的情境,短檠(油灯)与旧书相对,营造出一种沉静而肃穆的氛围。接下来“悲怀结五云”,将内心的悲痛比作凝聚的云彩,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先贤的哀思。
“遥怜诗人墓,宿草已纷纷”两句,通过想象中的诗人墓地景象,进一步深化了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宿草(多年生杂草)的繁茂,既象征时间的流逝,也暗示着对先人功绩的长久铭记。
“一寸残蠹余,笔砚偶未焚”则以微小的细节,展现了先贤留下的文化遗产虽历经岁月侵蚀,但依然保存下来,成为后人学习和敬仰的对象。这不仅是对先贤著作的珍视,也是对其精神遗产的传承。
“展卷须眉见,高歌声欬闻”通过想象阅读时的场景,仿佛能见到先贤的音容笑貌,听见其高亢的歌声与叹息,这种生动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先贤的精神魅力。
“平生慷慨志,吐属殊不群”赞扬了刘慈庵明经的志向高远,言辞独特,与众不同,体现了他对学问的追求和对社会的关怀。
“如何一经老,莫收翰墨勋”表达了对先贤晚年仍坚持学问,却未能得到应有的认可的惋惜之情。这里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公正的反思。
“蛩吟秋逾苦,鸟鸣哀更亲”运用自然界的声响来渲染悲凉的气氛,秋夜的蟋蟀鸣叫和鸟儿的哀鸣,更加深了对逝者的哀悼之情。
“穷迫入暮景,遗忧满斜曛”描绘了先贤晚年生活的困顿与无奈,以及留给后人的忧虑和遗憾。
最后,“七情一时触,焉得不酸辛”直抒胸臆,表达了面对先贤的遭遇时,内心难以抑制的悲痛与酸楚。
“戒子诗尚在,无忘意劬勤”则是对后人的寄语,希望他们能够记住先贤的教诲,勤奋努力,不忘前辈的辛勤付出。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先贤的崇敬与怀念,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是一首富有深度和感染力的作品。
吾身若虚空,气形凝未聚。
浮荣与浮名,奚所凭而住。
所以达观人,不以萦其虑。
虚空何边涯,茫无析别处。
所以大心人,似千花共树。
离亭我送君,杯酒莫踌躇。
君固河东留,我已江西去。
搥碎匡庐山,面面两相觑。
但会虚空身,肯令沾飞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