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青苍破晓烟,肩舆直上乱云穿。
一峰对面真缘壁,半日惊心未造巅。
石讶虎蹲途畔伺,人同蚁附树梢悬。
何须更藉丹梯蹑,径欲高扪尺五天。
山色青苍破晓烟,肩舆直上乱云穿。
一峰对面真缘壁,半日惊心未造巅。
石讶虎蹲途畔伺,人同蚁附树梢悬。
何须更藉丹梯蹑,径欲高扪尺五天。
这首诗描绘了山行途中所见的壮丽景色与内心感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山色、云雾、石峰、小径等自然景观融入诗中,营造出一种既壮阔又幽深的意境。
首句“山色青苍破晓烟”,以“青苍”形容山色,给人以深邃、静谧之感;“破晓烟”则描绘了清晨时分,山间云雾缭绕,晨光初现的景象,展现出一幅宁静而神秘的画面。
接着,“肩舆直上乱云穿”一句,通过“肩舆”(即轿子)这一意象,形象地表现了登山者的艰难与执着,同时“乱云穿”三字,生动地描绘了在云雾中穿行的情景,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
“一峰对面真缘壁,半日惊心未造巅”两句,进一步展示了登山过程中的紧张与刺激。面对陡峭的山壁,登山者的心中充满了惊惧,但仍未到达山顶,表达了对未知的探索与挑战。
“石讶虎蹲途畔伺,人同蚁附树梢悬”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石头比作蹲伏的老虎,形象地描绘了路旁岩石的险峻;将登山者比作树梢上的蚂蚁,突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坚韧。
最后,“何须更藉丹梯蹑,径欲高扪尺五天”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登山过程的独特感悟。他认为,无需借助于人工建造的阶梯,只需直接伸手触摸那离天仅尺五寸的天空,就能感受到自然的崇高与人类的渺小,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山行途中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以及自我认知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哲理与审美追求。
慰情涉林坰,乘霁得观穫。
人烟广莫野,十数即墟落。
黄云错蒲苇,弥望际丛薄。
沮洳自古然,潴防恃力作。
物穷例返本,敦俗孰农若?
耘耔以俟天,操蹄愿已约。
营田有遗迹,稍稍事芟斫。
犹似陶江佃,羡君好腰脚。
平生习畴垄,老顾无住著。
休日亦自难,相从一宿乐。
钓徒落尘网,见水如放归。
闽江划双流,君我各一涯。
烟波老忍割,来与风埃期?
通河源玉泉,放闸清沦漪。
秋泛昔有图,况及初夏时。
葭菼雨新沐,船过凫群飞。
依稀家江景,所欠青山围。
乞君为我图,逝将寻旧矶。
鸥鹭正责诺,素衣幸未缁。
沈阴积成雨,通夕风怒鸣。
蓦思水上村,飓发霪潦并。
居人念客子,畏寒何所营?
夙驾就馆餐,夜炉对书檠。
由来秉礼国,所恃安无倾。
小忠效载笔,何日观化成?
远愧吾叔子,宛然鲁两生。
先庐抱经卧,不闻风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