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骤雨》
《骤雨》全文
明 / 文徵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殷雷破柱蛰龙惊,万点飞涛木叶鸣。

何处长风吹海立,一时行潦看渠成。

不愁泾渚迷牛马,愿泻天河洗甲兵。

秋到江南今几日,玉兰堂下待凉生。

(0)
鉴赏

这首《骤雨》由明代诗人文徵明所作,描绘了夏日骤雨来袭时的壮丽景象与诗人深沉的情感。

首句“殷雷破柱蛰龙惊”,以“殷雷”形容雷声之响,仿佛能震破屋柱,生动地展现了雷电交加的震撼场面。“蛰龙惊”则借用了古代传说中的龙被雷声惊醒的典故,赋予了自然现象以生命感,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接着,“万点飞涛木叶鸣”一句,将雨点比作飞腾的波涛,与木叶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雨声中共鸣。

“何处长风吹海立,一时行潦看渠成”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风雨交加的场景。长风似乎能吹起海浪般的力量,而雨水汇聚成溪流,瞬间形成,展现出自然界力量的壮阔与瞬息万变。

“不愁泾渚迷牛马,愿泻天河洗甲兵”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的渴望。不担心雨水会淹没低洼之地,反而希望如天河般的雨水能洗净人间的战争与苦难,体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美好世界的憧憬。

最后,“秋到江南今几日,玉兰堂下待凉生”两句,转而描写秋天的到来,预示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在玉兰堂下等待凉意的来临,既是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也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界的磅礴力量与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作者介绍
文徵明

文徵明
朝代:明   字:徵明   籍贯:因先世衡山   生辰: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
猜你喜欢

南城咏古十六首·其一黄金台

落日燕城下,高台草树秋。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沧海谁青眼?

空山尽白头。还怜易河水,今古只东流。

(0)

论诗三十首·其二十五

乱后玄都失故基,看花诗在只堪悲。

刘郎也是人间客,枉向春风怨兔葵。

(0)

胡倅送羊烹以会客

烹膻会宾客,花酒一时来。

愁逐歌声散,心随笑口开。

饮疑金盏漏,醉到玉山颓。

借问欢娱地,相逢能几回。

(0)

忆馀杭十首·其五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轻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0)

玉蝴蝶

睡起日高莺啭,画帘低卷,花影重重。

醉眼羞抬,娇困犹自未惺忪。

绣床近、强来描翠,妆镜掩、不肯匀红。锦屏空。

对花无语,独怨春风。匆匆。

庾郎去后,香销玉减,是事疏慵。

纵蛮笺封了,何处问鳞鸿。

眼中泪、万行难尽,眉上恨、一点偏浓。杳无踪。

夜来惟有,幽梦相逢。

(0)

正月四日

今朝才见雪泥乾,日薄云低又作寒。

家山千里何时到,溪上梅花正好看。

(0)
诗词分类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诗人
成克巩 沈焕 毕大节 幸元龙 邓玉宾 耶律洪基 王翱 金昌绪 尹懋 谭意哥 段文昌 周煇 陆凯 陈鎏 朱之瑜 陈希烈 张正元 何去非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