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雷破柱蛰龙惊,万点飞涛木叶鸣。
何处长风吹海立,一时行潦看渠成。
不愁泾渚迷牛马,愿泻天河洗甲兵。
秋到江南今几日,玉兰堂下待凉生。
殷雷破柱蛰龙惊,万点飞涛木叶鸣。
何处长风吹海立,一时行潦看渠成。
不愁泾渚迷牛马,愿泻天河洗甲兵。
秋到江南今几日,玉兰堂下待凉生。
这首《骤雨》由明代诗人文徵明所作,描绘了夏日骤雨来袭时的壮丽景象与诗人深沉的情感。
首句“殷雷破柱蛰龙惊”,以“殷雷”形容雷声之响,仿佛能震破屋柱,生动地展现了雷电交加的震撼场面。“蛰龙惊”则借用了古代传说中的龙被雷声惊醒的典故,赋予了自然现象以生命感,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接着,“万点飞涛木叶鸣”一句,将雨点比作飞腾的波涛,与木叶的声响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雨声中共鸣。
“何处长风吹海立,一时行潦看渠成”两句,进一步描绘了风雨交加的场景。长风似乎能吹起海浪般的力量,而雨水汇聚成溪流,瞬间形成,展现出自然界力量的壮阔与瞬息万变。
“不愁泾渚迷牛马,愿泻天河洗甲兵”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对和平的渴望。不担心雨水会淹没低洼之地,反而希望如天河般的雨水能洗净人间的战争与苦难,体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对美好世界的憧憬。
最后,“秋到江南今几日,玉兰堂下待凉生”两句,转而描写秋天的到来,预示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在玉兰堂下等待凉意的来临,既是对季节更替的感慨,也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自然界的磅礴力量与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既有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蕴含着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睡起日高莺啭,画帘低卷,花影重重。
醉眼羞抬,娇困犹自未惺忪。
绣床近、强来描翠,妆镜掩、不肯匀红。锦屏空。
对花无语,独怨春风。匆匆。
庾郎去后,香销玉减,是事疏慵。
纵蛮笺封了,何处问鳞鸿。
眼中泪、万行难尽,眉上恨、一点偏浓。杳无踪。
夜来惟有,幽梦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