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五陵时,年少心亦壮。
尝矜有奇骨,必是封侯相。
东走到营州,投身似边将。
一朝去乡国,十载履亭障。
部曲皆武夫,功成不相让。
犹希虏尘动,更取林胡帐。
去年大将军,忽负乐生谤。
北别伤士卒,南迁死炎瘴。
濩落悲无成,行登蓟丘上。
长安三千里,日夕西南望。
寒沙榆塞没,秋水滦河涨。
策马从此辞,云山保闲放。
昔在五陵时,年少心亦壮。
尝矜有奇骨,必是封侯相。
东走到营州,投身似边将。
一朝去乡国,十载履亭障。
部曲皆武夫,功成不相让。
犹希虏尘动,更取林胡帐。
去年大将军,忽负乐生谤。
北别伤士卒,南迁死炎瘴。
濩落悲无成,行登蓟丘上。
长安三千里,日夕西南望。
寒沙榆塞没,秋水滦河涨。
策马从此辞,云山保闲放。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曾经雄心壮志、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现如今却不得志、悲凉无限的情怀。诗人通过对过往荣耀与现实困顿的对比,表达了个人的英雄不再、时事变迁的感慨。
"昔在五陵时,年少心亦壮。" 这两句展示了诗人青年时期的豪情和抱负,自信有着超凡脱俗的才华,将来必能成为封侯或宰相级的人物。
"东走到营州,投身似边将。" 这里写出了诗人年轻时投笔于军旅,效仿古代边塞上的勇将,展现了其豪迈志向和敢于冒险的性格。
"一朝去乡国,十载履亭障。" 这两句表明诗人离开家乡后,在外征战长达十年,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战斗和辛劳。
"部曲皆武夫,功成不相让。" 这里强调了诗人的部队全是勇猛的武士,建有战功,不愿与他人分享荣誉。
接着几句 "犹希虏尘动,更取林胡帐。去年大将军,忽负乐生谤。北别伤士卒,南迁死炎瘴。" 描述了诗人虽然曾经是位威名赫赫的大将,但却遭受了不白之冤,不仅无法再次证明自己的勇猛,还不得不忍痛分别和失去战友,这些都是对他个人的极大打击。
最后几句 "濩落悲无成,行登蓟丘上。长安三千里,日夕西南望。" 表达了诗人在登上蓟丘时,对于往昔功业的无限感慨和对遥远故土的深情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过往与现实的对比,以及个人的英雄梦想与现实挫折之间的落差,抒发了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