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膺天命,仁泽二百年。
圣君六七作,上追尧舜贤。
熙隆全盛时,盖如日中天。
帷闼外戚患,干戈藩镇权。
煽虐奄人毒,炀灶权臣奸。
百弊咸荡涤,王道同平平。
迩者盗潢池,神州洿腥膻。
治久必一乱,法弊无万全。
谓由吏惰窳,亦坐民殷阗。
当世得失林,未可稽陈编。
儒生拾古语,谓当罪己愆。
显皇十一载,忧虞怵深渊。
拔擢尽豪杰,力能扶危颠。
惟念大乱平,正当补弊偏。
且濡浯溪笔,看取穹碑镌。
有《清》膺天命,仁泽二百年。
圣君六七作,上追尧舜贤。
熙隆全盛时,盖如日中天。
帷闼外戚患,干戈藩镇权。
煽虐奄人毒,炀灶权臣奸。
百弊咸荡涤,王道同平平。
迩者盗潢池,神州洿腥膻。
治久必一乱,法弊无万全。
谓由吏惰窳,亦坐民殷阗。
当世得失林,未可稽陈编。
儒生拾古语,谓当罪己愆。
显皇十一载,忧虞怵深渊。
拔擢尽豪杰,力能扶危颠。
惟念大乱平,正当补弊偏。
且濡浯溪笔,看取穹碑镌。
此诗《感怀三首(其二)》由晚清诗人黄遵宪所作,以深沉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对历史的兴衰更替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感慨。
首句“有《清》膺天命,仁泽二百年”,开篇即点明清朝的统治长达二百年,以“仁泽”二字赞颂其施政之仁慈。接着“圣君六七作,上追尧舜贤”一句,将清朝的几位英明君主与古代圣贤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其治国才能的高度肯定。
“熙隆全盛时,盖如日中天”描绘了清朝鼎盛时期的辉煌景象,比喻国家如同正午的太阳,光芒万丈。然而好景不长,“帷闼外戚患,干戈藩镇权”揭示了权力内部的矛盾与外部的威胁,暗指外戚干政、藩镇割据等问题。
“煽虐奄人毒,炀灶权臣奸”进一步揭露了腐败现象,宦官专权、权臣弄权,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百弊咸荡涤,王道同平平”表达了诗人对于改革的期待,希望清除积弊,恢复王道。
然而,“治久必一乱,法弊无万全”揭示了历史的规律,指出任何制度都有其局限性,无法避免最终走向衰败。接着诗人提出了对当代得失的思考,认为历史的成败难以轻易评判,需要深入分析。
“儒生拾古语,谓当罪己愆”引用儒家思想,认为应当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反省自身过错。最后,“显皇十一载,忧虞怵深渊”描述了诗人面对国家危机时的忧虑与恐惧。
“拔擢尽豪杰,力能扶危颠”表达了诗人对选拔人才、共渡难关的期待。“惟念大乱平,正当补弊偏”则强调在平定动乱后,应着重解决遗留问题。“且濡浯溪笔,看取穹碑镌”以浯溪笔和穹碑为喻,希望后人能够铭记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智慧与教训。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黄遵宪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怀。
凤□□□鸣,蚓窍出虫声。
阴雨不见星,腐草流爝萤。
卓□独何为,不与时同情。
风流晋宋閒,眼中无四灵。
言言意脉脉,字字声铿铿。
我老见已曩,读之水投冰。
珍重复珍重,好处腾虎谷。
嗟哉南山下,诸老家为塾。
彼饕何人斯,欲食酸寒肉。
衣冠坐涂炭,衽席生桎梏。
星节来自西,一见无遗目。
丰棱霜雪严,号令风雷速。
恩波四溟涌,文燄九霄矗。
征徭脱滥籍,诗书还致俗。
蹙蹙愁者欣,嗷嗷流者复。
耄矣八旬翁,凄其无半菽。
亦欲学庞公,不著城市足。
要识澄清辔,满慰平生欲。
扶曳语乡人,其来拜仆仆。
下为一邑谢,上贺天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