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馀年付转车,自摩髀肉问何如。
暂垂鹏翼扶摇势,一学蝇头世俗书。
荡荡天门争欲上,茫茫人海岂难居。
寻常米价无须问,要访奇才到狗屠。
二十馀年付转车,自摩髀肉问何如。
暂垂鹏翼扶摇势,一学蝇头世俗书。
荡荡天门争欲上,茫茫人海岂难居。
寻常米价无须问,要访奇才到狗屠。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在准备廷试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过往经历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首联“二十馀年付转车,自摩髀肉问何如”描绘了诗人回顾自己过去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时间的车轮已将他带至一个转折点,他抚摸着大腿上的肌肉,自问这样的生活是否值得。这里运用了“髀肉复生”的典故,比喻长时间不从事体力劳动,肌肉会重新变得结实,暗示诗人可能经历了长时间的劳碌或困顿。
颔联“暂垂鹏翼扶摇势,一学蝇头世俗书”中,“暂垂鹏翼”借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展翅高飞的形象,象征诗人暂时放下束缚,追求自由与高远的理想;而“一学蝇头世俗书”则以苍蝇的眼睛比喻微小、世俗的视角,对比出诗人对宏大理想与现实琐事的态度。这一联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既向往高远,又不得不面对世俗生活的复杂心情。
颈联“荡荡天门争欲上,茫茫人海岂难居”描绘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与挑战。他渴望攀登高处,进入那宽广无垠的天门,同时也认识到在广阔的人世间,生活并非难以适应。这里既有对未知的探索与追求,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接纳与适应。
尾联“寻常米价无须问,要访奇才到狗屠”则是诗人对日常生活琐事的淡然态度和对人才的重视。他不关心日常的物价波动,而是强调要寻找那些非凡的才能,哪怕他们出身平凡,甚至来自低微的职业,如屠夫。这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广泛认同和对社会各阶层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黄遵宪在准备廷试前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反思,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也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才的独到见解。
尝笑韩非死说难,先生事业最相关。
能令父子君臣际,常在干戈揖逊间。
秋浦山高明月在,丹阳人去晚风闲。
可怜千古长江水,不与渠侬洗厚颜。
曩间夏历标花候,粗尔陶巾漉酒卮。
仿拟尘编谈世谛,何人才刃趁时机。
月中依松鹤,露下抱叶蝉。
赋形已孤洁,发响仍清圆。
潜师本江海,浪迹游市廛。
髭长不能剪,衲坏聊复穿。
瘦骨见图画,禅心离攀缘。
出言可人意,一一皆自然。
问师藏何深,不与世俗传。
旧识髯学士,复从琏耆年。
尘埃既脱落,文彩自精鲜。
落落社中人,如我亦有旃。
奈何一相见,抚卷坐长叹。
归去勿复言,山林信多贤。
君家毗陵本江南,虽为浙西终未甘。
风流秀发自不减,气质浑朴犹中含。
敲榜满前但长啸,簿书堆案常清谈。
湖中往往载画舫,竹下小小开茅庵。
歌吟仿佛类骚雅,导引委曲师彭聃。
新茶泼乳睡方觉,渌酒倾水醒复酣。
一朝挥手去不顾,使我把袂心难堪。
扁舟水涸费牵挽,瘦马雪冻忧朝参。
一官来往似秋燕,薄俸包裹如春蚕。
东南乞麾尚可得,白首谁念家无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