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去穷胡处,嵓崖境不常。
石形相对耸,天势一条长。
栈底鸣流水,林端敛夕阳。
虽随兵马至,未免畏豺狼。
西去穷胡处,嵓崖境不常。
石形相对耸,天势一条长。
栈底鸣流水,林端敛夕阳。
虽随兵马至,未免畏豺狼。
此诗描绘了一位行者西行至边疆地带的景象与心境。"西去穷胡处,嵓崖境不常"表明了行者的方向和目的地,那里是荒凉且陌生的地区,"嵓崖"形容山石参差不齐,给人以荒芜之感。
"石形相对耸,天势一条长"则具体描绘了自然景观,其中"石形"指的可能是奇特的岩石地貌,而"相对耸"说明这些石头交错排列,形成一种独特的景致。"天势一条长"则表现出壮阔的天空与山势之间和谐统一的美感。
接下来的"栈底鸣流水,林端敛夕阳"转向了自然界中声与色的描写。"栈底"可能指的是古代用木头搭建的道路,而"鸣流水"则是说在这道路之下有潺潺的溪流发出了声音。"林端敛夕阳"则形容了太阳渐渐隐匿于森林边缘的情景,给人以温暖与和谐的感觉。
最后两句"虽随兵马至,未免畏豺狼"透露出行者内心的不安。尽管跟随着军队前进,但在如此偏远而又充满威胁的地方,行者仍旧无法摆脱对猛兽如豺狼的恐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行者的孤独感,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万里同行一瘦筇,寻山问水有先容。
更穷天姥投南路,已过台山第几峰。
从此又随双涧月,不妨曾听五峰钟。
却从更好堂前望,满眼诗材思不供。
尘土装怀岁月侵,贱官情味我能任。
龙钟老态浑非昨,索漠英游不可寻。
蝶绕书窗空费梦,蚁浮玉盏不同斟。
相望解寄重阳酒,满路西风黄叶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