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不因人浊处清,积空成色自分明。
嵩山破灶当机堕,古庙香炉觌面呈。
宿火传将微有燄,轻风随去本无情。
年年二月逢寒食,消息还归折脚铛。
热不因人浊处清,积空成色自分明。
嵩山破灶当机堕,古庙香炉觌面呈。
宿火传将微有燄,轻风随去本无情。
年年二月逢寒食,消息还归折脚铛。
此诗《烟》由明代诗人成鹫所作,通过对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
首句“热不因人浊处清”,以烟的特性开篇,暗示了烟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无论身处何地,其本质不变,清浊自现。接着“积空成色自分明”进一步阐述,烟从空气中凝聚而成,其颜色和形态清晰可见,不因外界影响而改变。
“嵩山破灶当机堕,古庙香炉觌面呈”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烟的形象与具体场景相结合,嵩山之巅的灶火与古庙香炉的烟雾形成鲜明对比,生动描绘了烟在不同背景下的视觉效果。
“宿火传将微有焰,轻风随去本无情”则转向对烟的动态描述,宿火之烟虽微弱,却依然存在;轻风虽无心,却能随烟而去,展现了自然界中烟与风之间的微妙互动。
最后,“年年二月逢寒食,消息还归折脚铛”以时间与习俗为线索,将烟的意象融入传统节日之中,寒食节时,烟气缭绕,仿佛是往昔记忆的回响,最终归于平凡的生活器具——折脚铛,寓意着烟与生活、时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描绘了烟的自然景观,更蕴含了对人生、时间、记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情感表达。
黄卷与晤对,日日有新闻。
青山不世情,时时有佳宾。
不动利害心,且无将迎勤。
自得村童乐,何须市朝纷。
种菊绕庭砌,黄花俟秋芬。
琴书便当归,免使思白云。
犁锄理荒秽,菽水娱朝昏。
此外何所慕,甘作耕桑民。
我不愿封万户侯,愿向紫逻从公游。
郓州溪堂虢州洞,未有退之诗可留。
水近山流清澈底,竹饱千霜节如此。
廊庙之具千金躯,底事便著山岩里。
蒲鞭挂壁一事无,环佩声中了朝晡。
祝融不到林深处,客至五月怀貂狐。
徇华大夫无此乐,从渠遮山用翠幕。
若问此间奇绝处,但道胸中有丘壑。
朱朱白白池台间,好风妍日开未残。
我来觅醉苦草草,常恨不如花意闲。
山鸡飞起乱花落,下上青林穿翠壑。
世间动步即有拘,常恨不如禽意乐。
人言功名恐不免,我愿徜徉娱岁晚。
熟计淫书理白鱼,何如纵猎牵黄犬。
成都四郊如砥平,安得双鞬驰出城。
鞚飞尘起望不见,从骑寻我鸣鹘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