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榼棋枰足燕闲,市朝愁复抗尘颜。
曾非学道随东鲁,可怕移文累北山。
花烛园林春半际,烟波亭榭水中间。
篮舆想见公游处,颍水何时听我还。
酒榼棋枰足燕闲,市朝愁复抗尘颜。
曾非学道随东鲁,可怕移文累北山。
花烛园林春半际,烟波亭榭水中间。
篮舆想见公游处,颍水何时听我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雅致的生活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首句“酒榼棋枰足燕闲”以酒具和棋盘为载体,营造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氛围,仿佛在忙碌的市井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避风港。“市朝愁复抗尘颜”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厌倦,以及渴望摆脱尘世烦恼的心愿。
接着,“曾非学道随东鲁,可怕移文累北山”两句,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这里借用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表达自己并非为了学道而追随古人,而是害怕被外界的指责或干扰所累,希望过上不受打扰的隐居生活。这种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淡泊。
下半部分转向自然景观的描绘:“花烛园林春半际,烟波亭榭水中间。”春意盎然的园林中,花烛盛开,亭台楼榭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面。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理想生活状态的象征——与自然和谐共处,享受生活的美好。
最后,“篮舆想见公游处,颍水何时听我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范学士游历之处的向往,以及期待能像他一样,找到心灵的归宿,回归自然,倾听颍水的声音,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整首诗通过对闲适生活的描绘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与向往,充满了对宁静、和谐生活的憧憬。
我性苦拙疏,与世不相偶。
平生不如意,往往十八九。
何以遣此怀,赖有樽中酒。
去冬酿碧香,颇不计升斗。
准拟与亲朋,兴来一聚首。
庶几牢落中,时时开笑口。
偷儿何好事,一夕负之走。
可惜数十壶,化为一乌有。
昔闻韦秀才,有酒盗不取。
今我乃致寇,退省良可丑。
无乃造物者,知我疏慵久。
恐我醉时狂,未免自遗咎。
用此警昏迷,意在鞭其后。
顾我虽无知,自爱岂不厚。
从今誓改图,停此传杯手。
炷香捧茶瓯,闭门清自守。
坐对古圣贤,永作忘年友。
衰年厌尘劳,久念作净观。
奉祠还故山,阅岁更过半。
草草结茅庐,虽无轮与奂。
水作绿罗衣,山为青玉案。
自足了馀生,岂谓浮名绊。
牵从江上来,去国同王粲。
既与猿鹤疏,还惊鸥鹭散。
公馀坐危亭,四顾云影乱。
新诗忽鼎来,累日饱吟玩。
洗我胸中尘,宛如睹清盼。
信知隐侯家,句法有成算。
方今苦乏材,当馈屡兴叹。
如公人物英,宁久从远宦。
会见御追风,起自长淮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