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急民事,分吏察垄亩。
田荒宅无毛,置法责粟布。
壤壤一岁勤,暴暴三年聚。
农政久不修,几家有禾黍。
先王急民事,分吏察垄亩。
田荒宅无毛,置法责粟布。
壤壤一岁勤,暴暴三年聚。
农政久不修,几家有禾黍。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萧条的景象,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困境和农业政策的失误。"先王急民事,分吏察垄亩"表明古代圣明的君主非常关心民生,并通过官员对土地进行细致的调查管理。然而接下来的"田荒宅无毛,置法责粟布"则说明当时的农田荒废,没有耕种,而住所也破败不堪,不见生机,这是由于农业政策失误和官吏责任心缺失所致。
"壤壤一岁勤,暴暴三年聚"可能是在描写农民一年辛勤劳作,但收成微薄,而每过几年则有较丰收的一种自然现象。然而这种自然规律并未能缓解农村的困境。最后两句"农政久不修,几家有禾黍"指出农业政策长期得不到改善和重视,结果是很少有家庭能够拥有自己的粮食,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问题。
诗中通过对比古代与现实的差距,以及自然规律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于农村困境的忧虑和对良好农业政策的渴望。